第一个拆穿“康乾盛世”谎言的,还真可能是英国人马戛尔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23:50 2

摘要:仔细想来,满清这群既得利益群体,真是给鄙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之前,咱们多次提到过马戛尔尼,提到其不远万里,跨越重洋与乾隆之间的会面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在下也多次提及到过乾隆,乾隆年间的“叫魂”事件,侧面反映出当时民众生活的苦难与吹捧下的“康乾盛世”之间的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97-马戛尔尼的眼中的“盛世”,给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巨大的信心

仔细想来,满清这群既得利益群体,真是给鄙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之前,咱们多次提到过马戛尔尼,提到其不远万里,跨越重洋与乾隆之间的会面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同时,在下也多次提及到过乾隆,乾隆年间的“叫魂”事件,侧面反映出当时民众生活的苦难与吹捧下的“康乾盛世”之间的硕大差异。

马戛尔尼,其实他的姓氏应该翻译成麦卡特尼

近日来,省愚在整理史料时发现,或许,第一个拆穿“康乾盛世”谎言的,还真有可能就是这位马戛尔尼。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判断,从结果论,马戛尔尼看到了满清治下真实的华夏大地的状况,看到了生活在贫苦中的民众与凋敝的社会形态,所以,他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给了鄙视正在事业上升期的英国足够的信心。由此,他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四十多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便打响。

并且,从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史料中看出端倪,马戛尔尼用短暂的事件彻底了解了满清治下的中国的羸弱。如果您不小心阅读到此处,就不妨继续读下来,咱们用简短的几分钟时间讲述马戛尔尼使团用第一手讯息拆穿“康乾盛世”假象的背后逻辑。

公元1793年9月14日,乾隆在热河行宫接见了远道而来的马戛尔尼使团。但是,在这之前,为了磕头还是不磕头的问题,双方争执数月,却没人意识到,这其实是两个时代、两种文明的碰撞。或者说,是阻碍民众认知世界的满清统治者们,第一次听见自己丧钟的纪念时刻。

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带着600箱礼物,历经10个月航行抵达满清统治下的东方大陆。英国人满心以为这个传说中的“东方黄金之国”会热情欢迎来自远方的使者。当然,在下估计,他们第一刹那会认为马可波罗是个骗子,根本就没有黄金,倒是有很多黄土。

然而,更重要的是,将民众关闭在牢笼中的满清既得利益群体,这一次必须被迫面对世界,面对万里之外这群不知是敌是友的人们叩响的门铃。当马戛尔尼使团看到清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火绳枪,与英国军队已经装备的步枪相比落后了整整两代时,他自信地在日记中写道:“英国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整个清朝海军。”

这一切才刚开始。

咱们上一段提及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前,欧洲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描绘的“黄金国度”。或许欧洲人倒是不在意统治者到底是元朝、明朝亦或是清朝,在他们看来,这个盛产瓷器的国度,能卖丝绸,卖茶叶,必然藏富于民,遍地黄金。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这一记耳光最终又数倍返还到了清朝的统治者脸上。

使团成员们发现,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下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

使团中的重要成员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记载:“普通中国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土墙泥地,几乎没有家具,与英国农舍相比显得十分简陋。”说到此处,以后咱们详讲约翰·巴罗的故事,可以毫不犹豫地下结论,正是约翰·巴罗对于乾隆治下的满清社会现状的识别,为后来发生了诸多事情,定下来了基调。

约翰·巴罗,以后还会讲他的故事

更令使团震惊的是清军的装备,简直可以用夸张来形容。他们发现清军士兵使用的武器与200年前几乎没有差别,而欧洲早已经历了军备革新的洗礼。

马戛尔尼的副手斯当东一语道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幸运的是有几位谨慎的船长指挥,才使得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看来,马戛尔尼使团对于清朝的认知还是很完善的,他到访的时候,清朝入主中原刚好149年。然而,这艘“旧船”的掌舵者们却对此一无所知,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咱们之前专门写过文章,分析过当时清朝非常搞笑的一幕-漕运。用一句话形容:雁过拔毛的集体演出。

马戛尔尼使团沿大运河北上时,对清朝坚持使用漕运而非海运感到困惑。事实上,从元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海运经验。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证明了中国人的航海能力。然而,清朝却选择了一条更费时、费力的运输方式。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漕运养活了一大批官员。

《清史稿》记载,漕运系统有官兵10万余人,大小船只万艘以上。从征收漕粮、运输到入库,每一个环节都能“雁过拔毛”。漕运每运一石粮食到北京,路上就要消耗掉两到三石。这些“损耗”自然都进了各级官员的口袋。

同时,清政府还以“海盗猖獗”、“风浪险恶”为由拒绝海运。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若行海运,则漕运官员、兵丁、胥吏等数十万人将何以为生?”

很光荣的是,这一切,以及这一切背后的原因,都被马戛尔尼使团看得清楚且透彻。

所以,一切错位之下的交流,都最终成为使马戛尔尼使团开始怀疑起这所谓盛世背后的真实性。

虽说,双方也在相互探讨一些问题,比如清朝礼部要求马戛尔尼们三跪九叩,但实际上,双方始终处于鸡同鸭讲的状态。英国带来了代表当时最高科技的天文仪器、蒸汽机模型、纺织机械,希望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

但是,有十全称号护体的乾隆却认为这些不过是“奇技淫巧”,在给英王的敕书中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对于上述内容,在下之前写过不下无篇文章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在此不多言。

毫无疑问,最终的结论是,使团提出的通商要求被一一拒绝,包括:“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允许英商在北京设货栈;在舟山附近划一小岛供英商使用等。”在乾隆看来,这是英国人的痴心妄想,但实际上,在马戛尔尼看来,他看到了乾隆以及乾隆身后这群留着辫子的人们的内心的自卑与不安。

乾隆还在长时间体现自己的威严,虽说他完全无法理解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但他仍在上谕中表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马戛尔尼在离开时感慨:“一个民族不进则退,最终将重新堕入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您仔细想想,短短的时间内,被人看到了这么多深层次的内容,这难道还不算读第一个拆穿盛世假象的人吗?

所以,这次访问,就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为战火掀起的那一瞬间,留下了悬念。

使团成员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清朝的虚弱。他们注意到清军使用的火炮极为落后,海军战舰破旧不堪,国防形同虚设。

一位使团成员在报告中写道:“击败这个帝国并不需要强大的兵力。”果不其然,47年后的1840年,英国仅凭16艘战舰、4000名陆军就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更讽刺的是,当年马戛尔尼拒绝叩头,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武力胁迫下不得不接受西方的外交礼仪。

历史的教训是残酷的:当一个文明拒绝睁眼看世界时,世界会强迫它睁开眼睛。但是,这一次强迫下的认知,就比原本那次机会所要带来的创伤深得多了。阅读历史,有时候真不能不信邪,咱们纵看世界历史几千年,打到服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一顿暴打不够,就再来一次。满清也的确是这样,1840年后到1911年进入回收站,这几十年挨了多少顿暴打,签了多少条约呢?

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个问题;开放或者封闭,这也是一个问题。但结果是,马戛尔尼使团给予满清的故事,是一出典型的悲剧,这悲剧幕后还有着更多的无言结局。

清政府本有机会在1793年就开始了解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却因自大与保守而错失良机。从漕运的选择到对英国使团的拒绝,清政府的决策逻辑一脉相承:维护既有利益格局比国家发展更重要。所以,此处您再想想既得利益群体在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

英国人作的油画

无疑,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更大的灾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中有一架天体运行仪,展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仍是被禁止的“异端邪说”。

两个世界的差距,在此刻已经再明显不过。

1842年,当英国军舰再次出现在中国海岸时,一位参与过马戛尔尼使团的老人回忆起49年前的预言,不禁感叹:“我们本可以避免这场战争。”

历史的悲剧在于,人们往往在机会来临时选择闭眼,在灾难降临时才被迫清醒。从马戛尔尼到鸦片战争,这半个世纪的间隔,是中国最后的学习机会,然而清政府选择了继续沉睡。所以,到此处您再仔细回想,是不是马戛尔尼带回去的准确信息,彻底揭穿了乾隆治下的盛世谎言,反而给了英国人足够的信心。这就是历史留下的脚印,令人深思。

来源:省愚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