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说瓷88】氧化焰Vs还原焰,瓷器颜色的底层逻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4:46 1

摘要:我们继续古法烧窑。经过前两集的努力,我们窑温冲1300上下,然后要保持这个温度几个小时,让胎再致密,釉更光滑。其实保温不难,难在同时要搞点气氛出来,正是这气氛决定了瓷器的颜色。

我们继续古法烧窑。经过前两集的努力,我们窑温冲1300上下,然后要保持这个温度几个小时,让胎再致密,釉更光滑。其实保温不难,难在同时要搞点气氛出来,正是这气氛决定了瓷器的颜色。

不是情调或者趣味的气氛,而是指氧气的浓度。简单说,如果窑里氧气充足,木柴会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这种火就叫氧化焰,这时窑里是氧化气氛。如果氧气不够的话,木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这种火叫还原焰,窑里就是还原气氛

气氛关键是一氧化碳,这我懂,有深刻的记忆。这我要套一下《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雍正皇帝的胭脂红花瓶,有泉先生会回想起,他营救小姐姐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初中时,有一年寒假找同学玩,他家住平房、烧土炕。我进屋一看,他不在家,他姐姐在地上趴着,已经昏了。她那脸和手和腿不正常地红,就是这种胭脂红釉的颜色。那时东北人都知道,这是煤气中毒了,就是炕没烧好,一氧化碳泄漏了。拽着脚拖出去,外面下雪,又脱棉衣给她盖上,叫车送医院。

后来她出院以后和我说,当时觉得头晕,不对,就往外跑,一下炕就不知道了。好在她昏在地上了,一氧化碳轻,往上走,她在地上就是捡了条命。后来我每次看到胭脂红,金发色的低温红釉,我都会想起那个小姐姐的粉红粉红脸蛋,她现也应该快五十了。

她脸为什么那么红?就是一氧化碳进入血液里,抢占氧气的位置,和血红蛋白组合成一种非常红的东西,人的皮肤也被染红了,这种红是铁元素的颜色,瓷器里也有这东西,咱们一会会讲。所以这一氧化碳是很厉害的气体,讲这故事就是铺垫一下,希望这期视频不要太无聊,因为马上就要讲化学了。

一氧化碳的理想就成为二氧化碳,这样他才稳定。所以他有强烈的意愿再搞一个氧原子,但这时窑里是还原气氛的时候,没有多余的氧气。那它就去抢瓷器的氧,这时胎釉是熔化半熔化的状态,里面的金属氧化物会析出氧离子,被一氧化碳抢走了,成二氧化碳,它圆满了,飞走了。但金属氧化物就少个氧,然后就出事了。

出事的主要是铁和铜,会影响瓷器的颜色,咱们分别讲。先说铜,铜什么颜色?绿的,被氧化以后,青铜器绿的,铜钱也是绿的,铜矿也是绿的,孔雀石,都是氧化铜的颜色。铜在瓷器里也是绿的,这要复杂一点。

釉水里的氧化铜含量大概是0.5%,这时它是一种胶体,类似豆浆那样,没有颜色,灰了吧唧的。进窑一烧,釉融熔再固化,氧化铜被溶解在里面,所以成了有光泽的绿色。前提是,窑里要有充分的氧气,让铜氧化,总体就是氧化气氛烧成铜绿釉。

在还原气氛的窑里,一氧化碳肆虐,抢走氧化铜的氧,这是个还原反应。本来是一个铜一个氧气,变成了两个铜分一个氧。这时铜不爽了,愤怒的红色形成了。所以铜红釉的红,自氧化亚铜,是在还原气氛的窑里烧成的。铜绿釉里的铜是离子状态固化在玻璃里,所以是透明的。铜红釉里是氧化亚铜的颗粒,散射的红色,所以不透明或者半透明。

最早是宋代钧窑的铜红,叫钧红,偏紫色,有铁和锰的影响;明代出现了比较纯正祭红,又叫鲜红;清代有更漂亮铜红,叫郎窑红,郎廷极做江西巡抚时,代理景德镇官窑,发明的这种釉。

随便拿了个郎红的照片,突然发现观音瓶底有很多标签,每张后面都有故事,各种列颠沛流离劫后余生,这是个很好玩的标本,下集咱就讲这个。

景德镇的窑基本都烧还原气氛,所以铜釉差不多都还原成了红色。大概是康熙的时候,哪个窑漏气了,成了氧化气氛了,郎窑红的铜给氧化成绿色了。发现颜色还不错,所以起了个名字,郎窑绿。所以,郎窑绿的历史是晚于郎窑红的,这种釉是比较少,烧起来很容易,但是没什么市场。

再看个例子,如果窑里同时存在还原和氧化两种气氛,还是铜釉,一半被氧化成绿色,一半被还原成了红色。常言说“红配绿,赛狗屁”,意思是红绿搭配不合适的,但这是世俗的偏见。人们发现这种狗屁意外地漂亮,所以起了个名字叫豇豆红,还有桃花片、美人醉,都是指红里带绿釉色。可能最早也是烧窑的事故,后来专门烧这种豇豆红釉。要在还原焰末尾,放那么一丢丢的氧化焰进云,很难,需要把桩有高超的技术。

不要说古代了,哪怕在现在烧豇豆红也是很难。有人故意把釉上的厚薄不均,那厚的地方来不及被还原,就是绿。但那种是一块一块的,很生硬,康熙是桃花片,它是桃花块,这就是美人醉和赛狗屁的差距。

这期会比较长,我们把无聊的东西一次说完。我们回顾的瓷器的组成,最多的是二氧化硅,就是玻璃,透明的。其次是氧化铝,铝不受气氛的影响,它只有单一化合价,一直是纯白的,所以我看到的瓷器的白就是氧化铝的颜色。还有少量的钙钾钠的氧化物,这些都是白的。

所以瓷器就应该是白色的,但是有铁。不像铜,铜是人为加进釉里,可以控制。铁在泥土里普遍存在,所有的泥土都含铁,铁会给瓷器上色了,而且是很多颜色。

历史上要烧白瓷,工匠就千方百计降低胎和釉里的铁。在0.5%以下,就是白瓷了。有些极致的白瓷铁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但那种白不好看,还是0.3左右比较合适。提醒一下,我们在用现代的语言或者视角去描述古代人,其实他们不懂这些,他靠的是经验运气魔法什么的,这些东西我们也不懂。

同样是白瓷,我们把景德镇的和德化的比较一下。看照片不行,瓷器自带美颜,都偏色,要看实物,最好是比较着看。你会发现德化白瓷偏暖,而景德镇的白瓷偏冷。

很多因素导致的,主要在窑。德化的窑比较特别,是一排馒头窑连成的龙窑,叫阶级窑,这窑里是氧化气氛。铁在德化瓷里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这东西大家都熟悉,就是铁锈,红褐色的。白瓷里铁含量少,少到这红褐色已经看不见了,但还有一点点意思在,这就足够就让你觉得它偏红或者偏黄,总归是温暖的,你就想摸一下。

景德镇不一样,蛋形窑烧还原焰。氧化铁会经历和铜一样的遭遇,被一氧化碳抢走了氧原子,氧化铁成了氧化亚铁。氧化亚铁是黑颜色的,在白瓷里被冲淡到看不见,只剩下一丝的青色,就形成了冷色调,冰冷坚硬。所以景德镇干嘛努力地画青花五彩颜色釉什么的,就是因为他白瓷做不过德化。

总结一下,氧化气氛的窑里,铁是红褐色,还原气氛窑,铁是青黑色,形成了两种不同色调的白瓷。釉里铁含量提高了2%,不要超过3%,就得到了青瓷。注意一点,这里说的是釉里的铁,青瓷的青也是釉的颜色。但白瓷不一样,釉是透明的,白来自瓷胎的颜色。

同样的原理,氧化焰烧的青瓷,是黄褐色的,而还原焰烧的青瓷,青灰色。比如唐代的越窑烧原焰,釉色偏绿,当时叫艾草色。那时更多的是烧氧化焰的,比如寿州窑、岳州窑,都是黄褐色的青瓷。

前两集讲过唐代的茶圣陆羽,特别推崇的越窑,说青色茶碗适合欣赏茶汤,但寿州窑岳窑婺州窑,那种黄褐色的青瓷就差一点。陆羽是潮流的引导者,现在叫KOL,人们都听他的,都喜欢青色的青瓷。

到了宋代,基本就没黄褐色的青瓷了,龙泉耀州窑汝窑官窑,都是氧化铁发色,这时窑工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还原焰,也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趣味。

釉里的铁再增加的话,超过3个点,就成了褐色,叫酱色釉,再加就是黑色,乌金釉,还有呢,纯正的黄色,这种鸡油黄;还有纯红色,还分珊瑚红和矾红;还有结晶釉,比如茶叶沫、油滴、兔毫,兔毫还分金兔毫银兔毫。这些统统是铁的颜色,铁瓷器里是千变万化的,但已经不是氧化还原那么简单了,这里还有很多复杂的技术和魔法。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不会说的,我是学中文的,讲化学太吃力了。

瓷器中最基本的化学原理,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大概就是这样,关键看在降温阶段,窑里有没有一氧化碳。那古代窑工怎么控制这两种气氛,要放要下一集讲。所以点个关注,下集我们一定要这窑瓷器烧完。

来源:有泉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