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散文|四十八年后,看望连队老首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04:38 1

摘要:在我的人生中经历过许多事情,有些已经遗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却沉淀在心底,成为永久的记忆。最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记的是那段在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的知识青年生活。

原创 褚丽君

在我的人生中经历过许多事情,有些已经遗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却沉淀在心底,成为永久的记忆。最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记的是那段在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的知识青年生活。

早在1962年,铁道兵九师四十三团便成建制的在嫩江开展生产任务,后来三师、四师、六师、十三师部分官兵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挥师北疆,在嫩林铁路沿线和内蒙古的莫力达瓦旗达斡尔族自治区开荒生产,执行屯垦戍边双重任务。1969年铁道兵将各师执行生产任务的部队整合为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对外番号铁道兵总字五四一部队。也就是在这一年嫩江农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人,他们是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奔赴农场的铁道兵子女。

我1969年9月份到农场时分配到九师四十三团十五连女知青排,对外番号3351部队15分队,在那年的年底我和班长及十几个女知识青年调往巴彦二分场十一连,对外番号6121部队31分队。这里在铁道兵农场成立前是铁道兵四师的农场,1967年铁四师派了两位副连长带领两个排作为先头部队到达这里为建设农场选址。

这里非常荒凉,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子,到处是长满塔头墩的沼泽地。战士们住帐篷,地窝子,在原始森林中用斧头砍出一条简易土公路。1968年的3月份铁四师十七团二十四连、十一连渡过嫩江到达这里,当年开垦出八千三百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大豆,从此这里有了名字,八千三,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记得我们从十五连去巴彦的那天早上,把简单的行李扔到解放大卡车上,我们站在车厢里冒着零下近四十度的严寒去巴彦。没有路,汽车在刚收割完的坑坑洼洼的地里开的很慢,途中我们几次下车活动几乎冻僵的身体。不知颠簸了多长时间终于到了二分场十一连,在这年的冬天到来之前连队住上了房子。汽车停在一栋房子的前面,我们快要冻僵的身体费力地爬下汽车,看到那里站着一位身材魁武,满脸络腮胡子的干部,经介绍他就是连长姜洪谢,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我们很尊敬他,背后叫他大胡子连长或者老连长。

这里环境非常艰苦,最困难的是没有水,连队吃用的水都要从五公里外的营部用运水车拉进来,冬天我们用水全靠化冰雪,春天开化了,没有冰雪,那条从营部到连队的简易土公路翻浆,运水车无法送水,仅有的一点水只能保证炊事班做饭用,几天不洗脸是常有的事儿。春天我们顶着大风在地里播种,晚上回来半截腿都是黑土,可也只能分到半盆水简单的洗漱,头发因为没有水洗,粘结到一起梳不开,一个星期只能梳一次头发。

从1969年9月份到1970年底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没有洗过一次澡。

1970年的夏天是最累的,全连这个时候已经有近万亩的土地,种了几千亩大豆,那个时候不用除草剂,大豆需要锄三遍草,从小苗出来便开始除第一遍草,我们每天三点起床,三点半扛着锄头下地,一直干到晚上天黑分不清楚草和苗才收工回来,每天三顿饭都在地里吃,大多数时间都是又凉又硬的高粱米饭,吃的胃疼。甚至下小雨也要去地里除草,下雨时鞋里进去土和雨水,脚在鞋里打滑干活慢,我们便把鞋脱下来系在腰后光着脚锄草。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休息的时间,只要休息的哨声响了,我们便把锄头顺垄沟一放,不顾土和泥,自己也躺在垄沟里了,实在是太累了。除草的时候太阳出来晒的人很热,每天流很多汗,衣服的后面都是白色的汗渍,特别渴,每天上午和下午炊事班会送一次水,可是大豆地太大了,一垅地就是二亩半地,有时候送水的炊事员没有走到跟前,水已经没有了,只能看着炊事班的战友挑着空桶回去了。

有一次我渴得实在受不了啦!看到垄沟里有积存的雨水,尽管里面还有小虫子在游,可也顾不得了,把小虫子往边上拨开,趴在地上喝了几口垅沟里面的水。我们虽然年纪小,又从没有干过这样的农活,可我们的身上流淌着铁道兵的血脉,我们是铁道兵的孩子,告诉自己要坚强,所以我们每天和男兵比着干,从不落后。

老连长看到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女孩子这么要强能干,非常欣慰,也很心疼我们,但是那个时候连队的条件有限,不能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帮助,只能在精神上安慰鼓励我们。有时候老连长会到排里看望大家,问我们多大了?家是哪里的?父母亲来信了吗?想家了吗?谁哭鼻子了?这个时候我们总是非常高兴,围在老连长身边,听他如拉家常话般的暖心话语。

是老连长父爱般的温暖,鼓励我们度过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我们的到来也为连队增加了活力,因为有了女知青,我们连队的文艺宣传队排练了京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选段,在农场汇演中得到好评,让老连长非常骄傲。

1970年底农场知识青年分别入伍和去大连卫校学习。老连长知道我们要走了,来排里看大家,他看看这个,看看那个,黯然神伤地说,我家红灯没人传了!从那以后我们便和老连长失去了联系,可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老连长。2018年春节前一位战友告诉我,他找到了我们连指导员黄权章,并告诉我了他的电话号码,通过黄指导员,终于找到了老连长和徐宗盛连长。

2018年春节后,我和知青战友分别从河北、徐州,沈阳去山东滨州看望老连长。老连长已经80多岁了,许多事情已经忘记了。在我们去之前,老连长的女儿给他读我写的“北大荒的八千三”文章,老连长的记忆阀门终于打开了,他说:“文章里的那个大胡子连长就是我呀!”

我们去的那天老连长把胡子刮的干干净净,让家人搀扶着早早的坐在院子里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见面时都非常激动,老连长他那温暖宽厚的大手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你们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啊!这么多年了,你们还记得我”!我告诉老连长,我们从未忘记您当年给我们父爱般的温暖,让我们这些刚刚离开家十几岁的女孩子度过人生最艰苦的日子,只是那时我们年少不知伤离别,没有向您说句谢谢,今天我要把这迟来的一声谢谢送给您啊!

我和老连长及家人共同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老连长的家人说,有一年老连长听说我们去了泰安,便派孩子们去泰安寻找我们,并且拿出当年和我们的合影照片,时隔多年他仍然还能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老连长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家宴,中午上班的孩子们都回来陪我们共进午餐。老连长坐在我们的边上,微笑着看着,不断地说着多吃啊!喝酒啊!仿佛我们是他久未归家的孩子。我们告诉老连长,待身体好的时候,去当年八千三的铁梅家做客。四十八年的分别很长,两天的相聚很短,分别时,我们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看望老连长后,我又去山东烟台看望了徐宗盛连长。徐连长和夫人对我的到来非常高兴,早早地为我准备好了午餐,站在楼下迎接我们 。 徐连长非常能干,在连队都叫他“铁牛 ”我们一起回忆了在连队的艰苦岁月,徐连长说那个时候我们很能干,也很佩服我们,我向徐连长表达了我的谢意,感谢徐连长那个时候给予我们的帮助。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数度罢笔,无法成文。只为那个在北大荒的风雪中吃尽苦和累的16岁的我,为我无悔的青春年华,为老连长给予我们父爱般的关怀,让我们多了坚强,少了想家,也为这迟到了48年的一声谢谢!

北大荒的风雪让我坚强,一生中没有我克服不了的困难,老连长让我记了一辈子,永远不能忘记八千三的老连长!

作者:褚丽君原铁道兵嫩江基地

来源:铁色文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