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撒切尔国葬,民众却涌上街头狂欢,高唱“老巫婆死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7:22 1

摘要:钟声在伦敦上空飘荡,是圣保罗大教堂为一位前首相敲出的告别。可是隔着北方几小时车程,在格拉斯哥的乔治广场,啤酒和香槟轮番开盖,乐队鼓点震天响。两个画面像不沾边的电影,一个是在怀念,一个在庆祝。2013年那个春天,英国人用最极端的方式“埋”了同一个女人——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撒切尔:那一天英国分成了两半

钟声在伦敦上空飘荡,是圣保罗大教堂为一位前首相敲出的告别。可是隔着北方几小时车程,在格拉斯哥的乔治广场,啤酒和香槟轮番开盖,乐队鼓点震天响。两个画面像不沾边的电影,一个是在怀念,一个在庆祝。2013年那个春天,英国人用最极端的方式“埋”了同一个女人——玛格丽特·撒切尔。

事情真是怪了,英国人对她的感情,爱到天花板、恨到地底,再浓不过。想要把这种复杂慢慢拆开来,还得追溯到将近半个世纪前。那会儿的英国人,过得比现在多了种辛酸,少了点笃定。

说“日不落帝国”时没人敢接话,药店老板会抱怨自己进货贵了,工人聚在酒吧里骂工资赶不上物价。赢了两场大战,剩下的却是空枪膛、“美国爸爸”盖章的小兄弟身份。老牌强国谁都不信了,银行账本上赤字堆成山,国家欠的钱比一年挣的还多出一倍不止。工资死水,厂房生锈,好像整个国家都漏电了,谁也带不动。

最要命的,是工会像土霸王一样,“政府是他们开的”。那时候的人叫它“英国病”,谁见了谁头疼。1978年那个冬天最难熬,掘墓工罢工后,死者连个安息的地儿都找不到;窗外垃圾桶都爆满,收垃圾的也抗议当劳模了;连运货的卡车司机,都丢下方向盘,说谁爱送谁送吧。这大片烂泥,谁来救?

撒切尔家里,压根儿不出什么贵族。她老爹是镇上的小杂货铺老板,小时候她就在柜台后帮着照顾生意,看着邻里没钱买肥皂、也没人听女孩子说话。她知道什么叫“自己撑”,可更懂那些抱怨的人的心气。后来她一路读书、考证、拉选票,理完头发去演讲都没耽误过。

“英国病”,她咬牙盯着,说:再不治,再好看也只剩滤镜。她拍板下猛药。1979年,带着那股子小镇女孩的倔脾气,撒切尔进了唐宁街。大家等着她翻锅。

撒切尔的药方,说白了就三路:大国企“拆卖”,福利“缩水”,工会“砍骨”。有啥值钱的公司,挂挂牌、分股份,转头就让市场上见高低。电视上广告一出:“现在您也是股东啦!”伦敦金融城一下子活泛了、胆也肥了。资本家们挥舞领带,英镑的声音又硬了点。

福利,她狠得下心想砍。她觉得这些补贴养出了“懒汉”,大家都舒舒服服混日头,谁还念着好好干点活?于是撒切尔管得更严,非得证明真穷、才能领救济。钱包基本鼓了一点,穷人却冷到骨头缝里。

最闹心的,是“病人”还没缓过神。这刀下去,工厂关得更猛了,失业的人站在劳工市场外,眼珠直愣愣盯着晒不干的希望。撒切尔的支持率也往下掉,没人愿意替她说啥好。

就在这时,一桩远在海角的“小岛难事”,突然翻脸成了转机。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抽风似地派兵抢下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管它叫福克兰)。伦敦炸了锅,街头饭馆、出租车司机都在吵。内阁一半人劝,“太远了,算了吧!”撒切尔却甩手,她在议会里那一席话,硬得像钉子:“必须拿回来!”

这女人的脾气,跟丘吉尔似的——宁折不弯。一声令下,舰队浩浩荡荡开向南大西洋。战争打了七十多天,英国赢了。阿根廷投降那天,伦敦像开派对。那场胜利,不止是收回几块岛,更多是英国人好久没尝过“扬眉吐气”的味道。撒切尔高声讲:“大不列颠又强大了!”“铁娘子”这号称,从此各国媒体都跟着叫。

这份底气,让她更敢收拾国内的乱局。如果说马岛战争是外头的风头,接下来的矿工罢工,才是真刀真枪的“内战”。

你可能不太能想象,英国的煤矿工人,一直是顶天立地的铁汉。煤矿,是英国工业的底子,矿工是一帮死硬派。撒切尔要让国企变私企、让效率说话,就得“动他们的饭碗”。政府宣布关掉二十个亏钱的煤矿,要裁掉两万人。

亚瑟·斯卡吉尔是矿工头儿,他一声号召,二十多万矿工拉横幅、堵矿井,没完没了追着警察撕扯。矿区变成“战场”,奥格里夫那年,棍棒和石头在南约克郡齐飞,地上多的是血。

英国整个儿被撕成了两边:一边是政府,说改革是幸事需要有人“割肉”;一边是矿工,说生活已经只剩最后的薪水和尊严。撒切尔呢?嘴硬心更硬。她管这些矿工叫“内部的敌人”,国力都压进去和他们耗。警察骑马冲矿工,政府囤好冬天用煤,还偷偷让电厂烧天然气,谁挡也挡不住。

一年过去,矿工家里存的钱烧光了,干脆也没人捐款了。菜价涨,矿井关门,很多人忍不住又得进井干活。工会的势头彻底断了。上万矿工被抓,有人甚至判了刑,家里断了救济,也没人听他们喊苦了。

赢得这场仗,撒切尔像是挪掉了英国经济的最后一块大石。可是那些以矿井为家的社区,从此失去了魂。房子慢慢倒、矿井填上,留下的只有空地和难开的心结。后来谁提起,都带着凉意。

撒切尔干了十一年首相,英国经济数据漂亮了,连续好几载都在涨。通胀被摁住了,可是“底层人”早已跟不上步伐。金融城暴富,买房炒股的赢麻了,可那些失业工人,还在老院子里打扑克聊以前。

2013年,撒切尔走的那天,《叮咚,老巫婆死了!》刷到了流行榜第二名。BBC一边播歌,一边加新闻说明,怕播太多惹麻烦。老百姓各有各的念想,有人痛哭,有人举杯。“铁娘子”,成了最难以归类的标签。

这算是一段时代的收尾。撒切尔给了英国一副新骨架,也割去了旧日温情。究竟是毒药,还是救命的猛药?没人能说得太明白。那些矿工孩子长大后,还会不会在酒吧里唱那首老歌?也许有一天,还有人会问,“那个女人,到底是谁家的救星,又是谁家的丧钟?”

来源:缤纷叶子xQly1k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