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什么喜欢娶13、14岁的女子为妻?三大原因很现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9:02 2

摘要:现在13岁的小女孩,书包里装着课本和文具,每天讨论的是作业和动漫。可在唐代敦煌,13岁的农家女阿瑶,已经穿着红嫁衣,对着铜镜学拜堂的姿势了。

现在13岁的小女孩,书包里装着课本和文具,每天讨论的是作业和动漫。可在唐代敦煌,13岁的农家女阿瑶,已经穿着红嫁衣,对着铜镜学拜堂的姿势了。

她母亲在旁边缝上最后一颗盘扣,叮嘱道:“明天嫁去李家,要早起做饭、伺候公婆,可不能像在家里一样贪睡”。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婚书》里记载的真实场景。

之前有博主晒出《唐会要》里“女十三以上听婚嫁”的规定,评论区全是震惊:“13岁还是孩子,古人怎么忍心?”

其实古人不是忍心,而是没的选。寿命短到等不起、国家逼到不得不嫁、家里穷到养不起,这三大现实原因,把无数像阿瑶这样的女孩,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推上了花轿。

研究古代人口的专家统计过,唐宋时期普通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战国、三国这些战乱年代,甚至只有30岁左右。

东汉末年一场瘟疫,就能让一个村子一半人消失,产妇难产、孩子夭折更是常事。《居延汉简》里记着,张掖郡的一个乡有10户农家,一年生了12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了5个。

在这样的日子里,晚婚就意味着“断后”。要是一个男子25岁结婚,妻子18岁,等孩子长到15岁能干活,他可能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

可要是娶13岁的妻子,妻子15岁就能生孩子,到他35岁离世时,长子已经能扛起家里的农活了。早婚不是偏爱幼女,是古人对抗断香火的唯一办法。

西周时社会安定,《周礼》还规定“男30而娶,女20而嫁”,那时的人有底气等。可到了春秋战国,战火连年,人口越打越少,统治者开始逼着老百姓早婚。

齐桓公最先改规矩,“男20、女15必须成婚”,生三个孩子国家还管饭。越王勾践更狠,“女子17不嫁,父母要坐牢”

到了汉朝,汉惠帝直接用税来逼婚。《汉书・惠帝纪》里写道: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交五倍的人头税,当时一户农家一年的口粮才值2算,晚婚要多交的税,够全家吃半年。

唐朝更直接,唐太宗贞观元年就定了“男15、女13”的婚龄,安史之乱后人口少了一半,朝廷又放宽到“女12以上可嫁”,就为了快点多生孩子。

在古代,30岁的男子已经算高龄了。汉代有个叫王二的佃农,28岁才娶到16岁的妻子,结果妻子生孩子时难产去世,他自己32岁就病死了,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同村的李二郎18岁娶13岁的阿瑶,阿瑶15岁生了个儿子,18岁又生了女儿,等李二郎35岁去世时,儿子已经能帮着种地,女儿也能纺线,家里的日子才没垮。

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到处都是,《三国志》里记着,曹操的堂弟曹仁,19岁娶14岁的妻子,两人育有5个孩子,后来曹仁战死,孩子们靠着母亲的照顾,一个个都成了气候。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寿命短的年代,这句话不是道德绑架,是真真切切的生存恐惧,没后代,就意味着老了没人管,死了没人埋。

古代医疗落后,孩子夭折太常见了。阿瑶嫁给李二郎后,第一个孩子刚满一岁就得了风寒,没几天就没了。

阿瑶哭了好几天,婆婆却安慰她说“没事,你还年轻,还能生”。后来阿瑶又生了三个孩子,活下来两个,家里才算有了依靠。

要是阿瑶20岁才结婚,就算能生五个孩子,也可能因为年纪大了,存活率更低。

古人早就算透了这个账,娶年轻的妻子,就能有更长的生育时间,就算夭折几个,总有一个能活下来。

就像农民种庄稼,要多撒种子,才能保证有收成,早婚早育,就是给传宗接代多撒一层种子。

为了让老百姓早婚,朝廷还专门设了“掌媒官”,就是管说媒的官员。这些官员会挨家挨户查,要是发现13岁以上的女孩没嫁人,就会帮着找婆家,甚至直接指婚。

唐代敦煌有个叫张阿妹的女孩,14岁还没嫁人,掌媒官就把她许给了邻村的铁匠,还帮着讨价还价,最后男方给了五石粟当聘礼。

到了宋代,催婚更严。《东京梦华录》里写道:汴京城外的农户家,要是女孩14岁还没出嫁,媒婆就会天天上门,说再晚就没人要了,到时候只能当丫鬟。

有户姓赵的人家,家里穷,实在嫁不起女儿,掌媒官就帮着向官府申请了“婚粮”,给了三石米,才把女儿嫁了出去。

在古代,多生孩子就是爱国。孩子多了,既能种地当劳动力,又能当兵打仗。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匈奴,需要大量士兵,就下令“早婚者免一年赋税”,结果短短五年,人口就多了两百万。

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刚结束,朝廷就下诏“女年十二以上可嫁”,还允许“平民娶妾不用报批”,就为了快点恢复人口,撑起破碎的国家。

古代靠种地吃饭,男子能下地干活,能扛粮食,是家里的顶梁柱。女孩只能纺线、做饭,干不了重活,还得吃家里的粮食。

有句老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其实背后是满满的无奈,养一个女孩到16岁,要吃掉几百斤粮食,不如13岁嫁出去,还能换几石聘礼,帮衬家里。

敦煌出土的《婚书》里,很多平民婚书都写着“女家送纺车一架、布五匹,男家备粟十石”。阿瑶嫁人的时候,家里就靠那十石粟,熬过了那年的饥荒。

她母亲后来跟人说“要是把阿瑶留在家里,那年冬天我们可能就饿死了”。对贫困家庭来说,嫁女儿不是送女儿享福,是给女儿一条活路,也给家里一条活路。

在古代,13岁还没嫁人的女孩,会被街坊邻居议论是没人要的老姑娘,家人也会被嘲笑家教不严。

更可怕的是,遇到灾年,没嫁人的女孩可能会被“典雇”,就是暂时卖给别人家当丫鬟或小妾,等家里有钱了再赎回来。可很多时候,一旦被典雇,就再也回不来了。

宋代有本《夷坚志》,里面记着一个故事,有个叫李翠莲的女孩,15岁还没嫁人,赶上饥荒,家里实在活不下去,就把她典雇给了一个地主当丫鬟。

地主很刻薄,每天让她干十几个小时的活,还不给饱饭吃,最后李翠莲才18岁就病死了。要是她13岁就嫁人,或许就能躲过这样的命运。

对古代女孩来说,早婚不是选择,是生存。留在娘家,可能会饿死、被典雇。嫁出去,虽然要伺候公婆、早早生孩子,至少能有口饭吃,能有个家。

就像阿瑶说的,嫁了人,虽然苦,但至少不用怕饿死了。

结语

1950年,新中国颁布《婚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女子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早婚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现在的女孩,13岁可以安心读书,可以追逐梦想,不用再担心嫁不出去,不用再早早承担家庭的重担。

那些古代13岁出嫁的女孩,像阿瑶、像张阿妹、像李翠莲,她们的早婚不是古人狠心,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是理所当然。是更长的寿命、更充足的粮食、更平等的地位,让我们有资格等一等,有资格把婚姻当成爱的选择,而不是生存的无奈。

来源:芒果侃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