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国军淮海惨败,蒋介石却信任长腿将军,只因他最“忠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6:53 2

摘要:可这事儿,就在1948年的冬天,被南京的蒋介石和他在前线的爱将们,硬生生地给办到了。

要把一场稳赢的仗打输,比打赢一场仗要难得多。

尤其当你手里攥着王牌,对手的牌面怎么看都差一截的时候。

可这事儿,就在1948年的冬天,被南京的蒋介石和他在前线的爱将们,硬生生地给办到了。

几十万受过美国人训练、拿着最新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在淮海那片光秃秃的平原上,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要么成建制地投降,要么就被一口口吃掉。

消息传回南京,蒋介石官邸里的气氛,比战场上的冰雪还要冷。

他可能想不通,自己最信任、最忠心的几个人,怎么就把他的家底给败光了。

这几位,不是外人,恰恰是他亲手扶持起来的权力支柱,是那个只看忠诚不看战功的用人圈子里,最核心的人物。

事情得从刘峙说起。

这个人,在国民党军队里,是个传奇,也是个笑话。

他的人生高光时刻,来得特别早。

1924年,黄埔军校刚开张,他就跑去当了战术教官,算是搭上了蒋介石这条船最早的一批乘客。

那个年头,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枪杆子也分三六九等,黄埔出来的,就是嫡系中的嫡系,是蒋介石的“自己人”。

北伐那会儿,刘峙确实运气好得出奇。

他碰上的那些个北洋军阀,部队组织乱糟糟,兵也早就没了斗志,一触即溃。

刘峙领着兵,稀里糊涂就打赢了好几场大仗,什么“飞将军”“福将”的名头就戴头上了。

尤其是在1927年,他帮着蒋介石在上海清理共产党,手段够狠,立场够坚定,这一下就让蒋介石把他看成了铁杆心腹。

能打仗,还听话,这种下属谁不喜欢?

于是,刘峙的官位就像坐了火箭,一路飙升,最后当上了河南省主席,挂着二级陆军上将的军衔,真是风光到了极点。

可“福气”这东西,当不得饭吃。

舒坦日子过久了,仗该怎么打,刘峙估计也忘得差不多了。

等到日本人打过来,对手换成了硬茬,他的“福气”立马失灵。

抗战的时候,他指挥的部队被日军追着打,丢盔弃甲,狼狈得不行。

最离谱的一次,蒋介石在电话里问他部队撤到哪儿了,他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最后搞得蒋介石都发火了。

从那以后,“长腿将军”的外号就传开了,意思是打仗不行,跑路第一名。

按理说,这样的人,早该回家养老了。

可蒋介石不这么想。

他跟身边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刘峙这人打仗可能差点意思,但要说忠心,没几个人比得上。

这句话,就把蒋介石的用人逻辑给说明白了:本事大小是次要的,是不是我的人,听不听我的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因为这份“放心”,到了1948年,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淮海战役开打,蒋介石环顾四周,最后还是把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赋闲已久的刘峙。

当时,连国民党内部都炸了锅,好多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把大门钥匙交给这么一个“长腿将军”,这不是开玩笑吗?

结果,玩笑开成了现实。

刘峙一到徐州,整个“剿总”指挥部就成了个摆设,命令混乱,调度失灵。

前方几十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挨饿受冻,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他这个总司令却在后方束手无策。

最终,55万国军精华,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葬送在了淮海战场。

刘峙的“福气”,终于耗尽,陪葬的是蒋介石的大半个江山。

如果说刘峙是蒋介石迷信“运气”的产物,那另一个人,胡宗南,就是蒋介石对“忠诚”偏执需求的完美体现。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大师兄,又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这两层关系,让他成了蒋介石眼里不折不扣的“天子门生”,人称“黄埔太子”。

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已经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

据说他爹从老家去看他,他能以军务繁忙为由,硬是把老父亲晾在门外不见;可只要是蒋介石的命令,哪怕是让他去死,他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这种绝对的服从,换来的是蒋介石无条件的宠信。

从江西“围剿”红军开始,一直到抗战,胡宗南的战绩实在拿不出手,败仗打了一箩筐。

可不管他怎么输,蒋介石就是不处理他,反而把最好的装备、最多的兵员都交给他,让他坐镇西北,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是1947年进攻延安。

当时,胡宗南调集了二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陕北。

根据情报,他以为中共中央和主力部队都在延安,准备来个一锅端。

可等他的大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进延安城,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连个鬼影都没有。

毛泽东早就带着中央机关和部队跑了,留给他一座空城。

这在军事上是妥妥的失败,被人耍了。

但胡宗南脑子转得快,他知道蒋介石现在最需要什么——不是真相,是一场胜利,哪怕是假的。

于是,一场登峰造极的“献俘”大戏开演了。

胡宗南这边大笔一挥,战报上就写着“俘虏五万余”,给南京送去了一份天大的喜讯。

可这五万“俘虏”从哪儿来呢?

他就让手下的部队去周围的村子里抓老百姓,把农民的衣服扒了,换上解放军的军装,再用绳子捆起来,排着队让记者拍照。

因为抓的人实在凑不够数,有些“演员”还得赶场,在这个“战俘营”拍完照,再被拉到另一个地方,换个角度继续拍。

这场滑稽戏,前线的记者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但谁也不敢捅破。

蒋介石在南京看到报纸和照片,龙颜大悦,还给胡宗南颁发了最高等级的勋章。

胡宗南太懂他的老板了,他打的不是仗,是政治。

他是在满足领袖的心理需求。

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小圈子里,事实是什么不重要,老板愿意相信什么,那才是事实。

可笑的是,当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最需要这位“忠臣”在西南为他守住最后一块地盘时,胡宗南却把指挥权一丢,自己坐上飞机,头也不回地逃到了台湾。

所谓的忠诚,在生死关头,终究还是败给了求生的本能。

最后要说的,是陈诚。

他跟蒋介石的关系,比刘峙和胡宗南还要铁,因为他俩不光是同乡、师生,陈诚还娶了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论辈分,得管蒋介石叫一声“干丈人”。

这门亲事,是蒋介石亲自撮合的,背后全是政治算计。

早年间,陈诚跟蒋介石的政敌邓演达走得很近,蒋介石通过这层婚姻关系,就把陈诚这个潜力股彻底变成了“自家人”,成了可以托付大事的“家臣”。

成了“皇亲国戚”后,陈诚的仕途就跟开了挂一样,权倾朝野,在军中人称“小委员长”。

蒋介石甚至把最重要的东北战场交给了他。

陈诚带着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坐着飞机到了沈阳,准备大干一场。

可他到了东北,水土不服,指挥更是乱来。

他喜欢没完没了地开会,前线战况火烧眉毛,他还在会议室里慢条斯理地听报告。

结果,仗打得一塌糊涂,几十万精锐很快就被林彪的部队打残了。

军中甚至流传一个笑话,说陈诚“开会开丢了新五军”。

面对陈诚的惨败,蒋介石的反应还是老样子:包容。

他把陈诚调回南京,明面上是养病,实际上是保护起来。

很多人都说,陈诚其实是给蒋介石“背锅”的。

因为很多瞎指挥的命令,本来就是蒋介石自己从南京用电话直接下达的。

仗打输了,总得有人负责,让陈诚这个亲信来承担责任,既能平息众怒,又不会让大权旁落到外人手里。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共生关系。

蒋介石需要一个绝对听话、能在关键时刻替自己顶罪的人,而陈诚则通过不断地犯错和背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领袖的信任。

至于打仗是输是赢,死了多少士兵,丢了多少土地,在這種畸形的權力邏輯面前,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刘峙去了印尼,后来又到了台湾;胡宗南在台湾的大陈岛又打了败仗,郁郁而终;陈诚则在台湾继续高升,成了二号人物。

而蒋介石,则在海峡对岸,度过了他的余生。

参考资料:

泰勒, 杰. (2009).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黄仁宇. (1997).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师哲, 李海文. (1991). 在历史巨人身边: 师哲回忆录. 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历史俱往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