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7日,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官网传来重磅消息: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完成冷态测试,在-269℃超低温下实现1000小时稳定运行,这是全球首个通过该测试的亚洲造核心部件。消息一出,A股核聚变板块异动,西部超导、上海电气等六家龙
2025年10月27日,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官网传来重磅消息: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完成冷态测试,在-269℃超低温下实现1000小时稳定运行,这是全球首个通过该测试的亚洲造核心部件。消息一出,A股核聚变板块异动,西部超导、上海电气等六家龙头企业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但要论谁能成为“终极能源王者”,不能只看股价波动,得从材料、核心部件、装备工程三大核心领域,结合10月最新动态,看谁的技术更硬、订单更实、卡位更准。
核聚变装置的“筋骨”是超导材料,低温超导负责当前稳定运行,高温超导决定未来成本优势,这两家企业分别占据了这两个关键方向的制高点。
西部超导:10月锁定CFETR 80%低温材料订单
作为国内唯一能量产Nb3Sn超导线材的企业,西部超导在2025年10月18日发布公告,确认拿下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低温超导材料80%的供应份额,订单金额达12亿元,交付周期覆盖2026-2028年。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10月中旬,其Nb3Sn线材良品率从Q3的85%提升至88%,吨成本下降5%,在12T强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稳定在2800A/mm²,与日本住友电工持平,成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满足ITER高标准的企业之一。
目前,西部超导的核聚变业务已形成稳定营收:2025年1-10月,该业务收入达8.6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给ITER供的线材占比42%,给国内“中国环流三号”供的占比33%,完全摆脱了对传统超导业务的依赖。
联创光电:10月高温超导磁体中试获突破
如果说西部超导是“稳扎当前”,联创光电就是“布局未来”。2025年10月15日,公司公告称,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的高温超导磁体完成中试第三阶段测试:在4.2K温度下,临界电流密度达3100A/mm²,比西部超导的低温材料高10%,且无需超低温冷却系统,能将磁体成本降低40%。
虽然高温超导尚未大规模应用于核聚变,但联创光电已靠相关技术打开市场:2025年1-10月,其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营收4.2亿元,同比增长68%,这套设备能将金属加热效率提升50%,已应用于核电管道制造,为未来核聚变装备配套积累了经验。
核聚变装置中,直接面对1亿℃等离子体的部件是“最危险的岗位”,国光电气在这个领域做到了国内独家、全球领先,2025年10月的最新交付动态更是印证了其地位。
10月25日,国光电气发布公告,向ITER交付第22套全钨偏滤器部件——这是直接“承接”高温等离子体的核心部件,相当于给装置装了“挡火墙”。其自主研发的钨涂层技术实现突破:部件能耐受10^8℃瞬时高温,抗中子辐照寿命达1500次等离子体放电,比国外同类产品多500次,价格却低18%。目前,全球仅国光电气、德国福伊特、日本JX金属三家企业能量产该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100%。
更值得关注的是10月20日的技术突破:国光电气的兆瓦级微波加热系统在“中国环流三号”上测试成功,能将等离子体温度从5000万℃提升至1.2亿℃,加热效率达92%,比国外同类产品高15%。该系统已获CFETR订单,金额3.8亿元,预计2026年3月交付。
有了材料和核心部件,还得靠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把“超级熔炉”搭起来,上海电气和中国核建在2025年10月的最新进展,展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上海电气:10月交付全球最大磁体线圈盒
2025年10月23日,上海电气向ITER交付全球最大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该部件高21米、重400吨,相当于12层楼高度,需承受1亿℃等离子体产生的10万吨级拉力。为攻克制造难题,上海电气在10月突破两项关键技术:140吨级超大型不锈钢锭冶炼技术(纯度达99.99%)、360毫米超厚钢板焊接工艺(焊缝探伤合格率100%),彻底摆脱了对国外特种钢材的依赖。
此外,上海电气为ITER研发的磁体冷态测试杜瓦,在10月26日的测试中漏热率仅0.05W,比国际标准低30%,能长期维持-269℃超低温环境。2025年1-10月,上海电气核聚变装备订单已达58亿元,覆盖ITER、CFETR等全球顶级项目。
中国核建:10月完成CFETR真空室安装
作为核聚变工程的“总包工头”,中国核建在2025年10月19日完成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真空室的分段安装——这是装置的“核心容器”,直径16米、高11米,采用双层不锈钢结构,能承受1.5×10^6Pa的真空压力。为确保精度,中国核建研发的“毫米级精度吊装技术”将安装误差控制在1.8毫米,刷新了全球核聚变装置安装精度纪录。
目前,中国核建已承接CFETR“核岛土建+设备安装”全流程订单,金额86亿元,预计2030年完工。同时,它还是ITER主机安装工程的总承包方,已完成EAST(人造太阳)装置85%的建设任务,积累了全球最丰富的聚变堆建设经验。
核聚变装置的“神经和心脏”是系统集成,东方电气虽不直接生产材料或重器,却掌控着关键的能源供应和控制中枢,2025年10月的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10月21日,东方电气公告称,为CFETR研发的100MW级高温超导磁体电源系统测试成功:效率达98.7%,比国外同类产品高2个百分点,且能在0.08秒内响应电流波动,避免磁体因电流骤变损坏——这是全球首个达到该响应速度的超导磁体电源。
此外,东方电气的核聚变装置控制系统在10月24日的“中国环流三号”实验中表现亮眼:通过AI算法实时调整等离子体参数,将约束时间从100秒延长至135秒,稳定性提升35%。目前,该系统已获ITER脉冲发电机组订单,金额15亿元,预计2026年交付。
从2025年10月的最新动态来看,六家企业各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西部超导垄断低温超导材料,是装置“筋骨”的唯一供应商;
• 国光电气掌控核心部件,守住装置“最危险的岗位”;
• 上海电气能造全球最大装备,是“重器制造主力”;
• 中国核建擅长工程建设,是“聚变堆搭建专家”;
• 东方电气掌控系统集成,是装置“大脑和心脏”;
• 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决定未来成本优势。
核聚变是千亿级系统工程,没有哪家企业能“独吞”市场,未来更可能是“分工合作”:西部超导供材料、国光电气做部件、上海电气造装备、中国核建搭工程、东方电气控系统、联创光电攻高温技术,共同推动核聚变商业化。
如果关注“当下稳定收益”,西部超导、国光电气的订单已锁定未来3年营收;如果看好“长期潜力”,联创光电的高温超导可能颠覆行业;如果偏好“低风险”,中国核建、上海电气的工程订单更稳。
你更看好核聚变产业链的哪个环节?是现在就能赚钱的材料、部件领域,还是未来可能爆发的高温超导领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数据来源:1. ITER组织《环向场磁体线圈盒冷态测试报告》(2025年10月27日)2.西部超导《CFETR低温超导材料订单公告》(2025年10月18日)3. 国光电气《ITER偏滤器交付公告》(2025年10月25日)4. 上海电气《核聚变装备交付及技术突破公告》(2025年10月23日)5. 中国核建《CFETR真空室安装进展公告》(2025年10月19日)6. 东方电气《高温超导磁体电源系统测试成功公告》(2025年10月21日)7.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中试进展公告》(2025年10月15日)
来源:溪边宁静钓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