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PI重回3%,美联储进退两难?压垮特朗普关税的最后稻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21:30 1

摘要:本次美国CPI同比上涨3%,前值2.9%。环比虽然从0.4%微降到0.3%,但这和通胀放缓关系不大。而核心CPI方面,同比也录得3%,环比仅为0.2%。再怎么美化处理,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美国通胀正在死灰复燃。

美国9月CPI重新回到3%,这不是一组普通的数据,而是一根刺向华盛顿神经的刺刀。

而且这次公布前还整出个统计局推迟发数据的骚操作,美国政府果然是一边喊透明民主,一边暗地里搞花活。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操作。

本次美国CPI同比上涨3%,前值2.9%。环比虽然从0.4%微降到0.3%,但这和通胀放缓关系不大。而核心CPI方面,同比也录得3%,环比仅为0.2%。再怎么美化处理,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美国通胀正在死灰复燃。

CPI重新站上3%这条线,已经不是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这个通胀是不是拐头继续冲的信号。这一幕偏偏发生在美联储准备开会讨论要不要降息的节骨眼上。

本次美联储议息会议时间定在10月28日至29日,而在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

但CPI蹭蹭往上涨,你还降息?那不是火上浇油?

这次特朗普意外地闭麦了,没有对美联储继续施压,要知道他之前可是降息动作最积极的啦啦队长,老是高喊金融史上最被低估总统。

一边是通胀回升,一边是降息压力,再看看特朗普竞选热度。他不吭声,不代表他不在下棋。是他自己意识到了手上的一手牌可能要炸锅了。白宫这回对CPI数据绝对不是躺平应对,实际上他们事先已经放出了烟雾弹。

10月23日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贝森特放话,能源价格下降,下个月CPI会回落。这是典型的预热式干预—先放口风、引导市场预期,然后再推数据顺利过关。但CPI一点不低。

这一局特朗普押对了油价持续下跌这张牌,但没想到加关税造成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已完全压住了能源价格的跌幅。

也就是说,特朗普打压中国出口、对传统产油国施压、到处签订单拉拢能源巨头,这些动作在遏制通胀问题上完全无效。

搞来搞去,搞成了今天这样的通胀结构,油价跌、物价不降、货币政策一头扎进泥潭。

咱来看看货币政策的细节。表面上美联储已经降了息,实际上一直对外放水减速刹车。

这可不是小动作。9月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额已经降到6.7万亿美元,创下2020年4月以来最低。

自2022年启动紧缩以来,美联储已累计缩表2.3万亿美元,这不是市场传说,是真金白银从系统里抽掉的钱。

更猛的是截至10月22日美国银行体系准备金只剩下2.93万亿美元,这可是2025年年初以来最低水平。

压根就不存在大水漫灌,美联储一边嘴上说护航经济,一边干的都是从金融系统里往外抽血的活。这就是现实里美国所谓灵活、美丽的货币政策,自相矛盾,左右互搏。

美联储到底想干嘛?是想玩降息+缩表这种看似对冲、实则互相撤台阶的骚操作。降息是为了让债务压力变小,尤其联邦政府债务都快崩了。缩表是为了控制社会通胀,防止资本过度炒作。

但这一次戏演砸了。原因在于这两招不能并行太久,终会冲突。

你喊着降息但物价涨上去了,你继续缩表那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又没法稳定。一个大问题CPI反弹打断了原先既想降息又想稳通胀的精致算盘。

摩根大通原计划是继续降息+停止缩表,这逻辑走不通了。现在美联储更像是卡在刀锋上的舞者,稍有不慎就要被通胀和资本市场反手一刀。

而其中最大的反差点,恰恰就是特朗普那张关税牌。

这张牌一度被定位为大选杀手锏,结构上遏制中国、高压进口产业链,同时讨好铁锈带选民。

但现实中呢?物价照样涨,核心品类价格被关税炒高,美国民众怨声载道。

美国物价此轮反弹根源,就是宏观紧缩+贸易摩擦双轨冲突,再点上一把油价香火,一烧就烤焦了。

特朗普确实拿到了短期胜利,比如打压油价、降息成功。但现在整个体系因为一个CPI转折点开始纷纷踩错节拍,连特朗普本人都没话说了。

美元指数这几天剧烈波动一度跳水至98.945,但美股却异常冷静,几乎无反应。这不正常。

说明市场已经习惯政府操盘而不是看经济基本面。特朗普一开口威胁中国美股就跌,不说话啥数据都打不动股市。这种情绪化治理才是市场真正的不寒而栗。

而CPI反弹恰恰揭示出最大讽刺,一个靠政治操作稳市场的机制,一旦顶层逻辑崩塌连美联储都不知该往哪使劲。

而特朗普的关税+强硬干预组合拳,看似赢了话语权,实则在透支美国的财政-金融平衡结构。

这类短期政治策略,其后果必然在新一轮全球资本配置中显现。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非常清楚的一点,这种货币政策+关税内耗的美式经济对冲术,正在削弱美国自身的制衡力。而咱们只要稳住货币政策主旋律、灵活应对出口结构转型,就会在这轮全球经济不确定中拔得头筹。

美国经济这盘棋已经明显失控,美联储成了工具箱里的工具,而不是自主调控的中枢,这种局面不会持久。

中方要抓住窗口期,继续推进双循环、扩大内需、扶持关键产业,建立属于我们的稳价压舱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