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大选:米莱伊40%得票大胜,特朗普200亿援金下南美棋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1:10 1

摘要:对阿根廷而言,这场胜利不只是一次政权巩固,更是其激进改革路线能否持续的关键节点;而对遥远的美国来说,这则成为特朗普政府重塑南美影响力的公开宣言。

2025年10月26日,阿根廷立法选举的结果打破了南美政坛的沉寂。现任总统哈维尔·米莱伊领导的政党以超过40%的得票率强势胜出。

对阿根廷而言,这场胜利不只是一次政权巩固,更是其激进改革路线能否持续的关键节点;而对遥远的美国来说,这则成为特朗普政府重塑南美影响力的公开宣言。

要理解这场选举的结果,必须回溯米莱伊两年前开启的执政实验。2023年当选总统后,这位以“激进”标签著称的政治人物迅速推出一系列紧缩政策。

联邦预算被直接砍掉30%,5.5万名公务员失去工作,原本的19个政府部门被精简至9个。

这些举措带来了一个阿根廷等待14年的成果——财政盈余,国际投资者对这个长期深陷经济泥潭的国家重新投来目光。

但代价同样沉重,公共服务收缩与失业潮叠加,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持续攀升,对紧缩政策的不满情绪一直在社会底层累积。

2025年10月初,距离选举仅剩三周时,米莱伊的执政之路突然濒临断裂。内阁成员接连曝出腐败案件,政治丑闻的发酵让本就脆弱的执政信任度雪上加霜,而同步加剧的财政危机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当时的阿根廷,高通胀这一沉疴并未根除,官僚腐败的阴影挥之不去,民众早已对此感到绝望,米莱伊的支持率一路下滑至危险区间,选情岌岌可危。

按照当时的趋势,若没有外力介入,他的改革计划很可能随选举失利而终结。

就在这一关键节点,8000英里外的华盛顿伸出了援手。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10月中旬公开宣布,向阿根廷提供200亿美元紧急金融援助,通过货币互换协议直接为濒临崩溃的比索体系“输血”。

事后分析显示,这笔援助堪称“救命钱”——当时阿根廷外汇储备几近枯竭,本币贬值压力已突破临界点,若没有这笔资金注入,货币暴跌引发的金融海啸将不可避免,米莱伊的执政基础会彻底崩塌。

美国的介入并非单纯的经济援助,而是带着明确的战略意图。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拉美政策已清晰转向“半球控制”,通过强化对区域内关键国家的影响力,重拾升级版的“门罗主义”。

对特朗普而言,支持米莱伊不仅能在南美扶持一个意识形态相近的政权,更能借此削弱左翼势力影响,巩固美国在西半球的资源与市场优势。这种战略考量在后续的表态中暴露无遗。

贝森特在社交平台X上直接将选举结果称为特朗普政府“以经济实力换和平”政策的胜利,正在亚洲出访的特朗普本人更是直言“米莱伊能赢离不开我们的帮助,美国正牢牢掌控南美局势”。

美国的援助迅速转化为选举优势。金融市场率先给出反应,援助消息公布后,阿根廷股市止跌回升,选举结果出炉当日更是迎来暴涨,美元兑比索汇率短暂企稳,市场信心的修复直接扭转了民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对选民而言,尽管米莱伊的紧缩政策让生活变得艰难,但美国援助带来的“稳定信号”,与对回到旧时代腐败混乱的恐惧形成强烈对比,最终推动他们做出了选择。

阿根廷智库Fundar的研究主管丹尼尔·施泰因加特的分析切中要害:选民的投票行为完全被恐惧驱动,对经济崩溃的担忧压倒了对当前困境的不满,而美国的援助正是让米莱伊得以塑造“稳定者”形象的关键。

选举结果带来的政治影响立竿见影。米莱伊所在政党获得的席位足以阻止反对派推翻他的否决权,国会层面的障碍被彻底清除,为其推进“第二代改革”铺平了道路。

10月27日,米莱伊在电视讲话中明确了下一步计划:彻底改革劳动、税收和养老金三大体系,推动阿根廷进入“永久改革循环”。

其核心思路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解决当前占劳动力总量一半的非正式就业问题——在他看来,过高的用工成本和解雇风险是企业不愿签订正式合同的根源;税收改革则瞄准长期存在的逃税乱象,计划取消20项税种,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实现税收公平。

但表面的胜利难以掩盖阿根廷经济的深层困境。米莱伊执政两年间,虽然阶段性压制了通胀、实现了财政盈余,但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未恢复,至今仍处于停滞状态,通胀率虽有回落但仍居全球高位。

贫困问题同样严峻,尽管贫困率较此前有所下降,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群体的不满情绪仍在暗流涌动。

工厂区的裁员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疲软与非正式就业的普遍存在,意味着“第二代改革”必须在激活经济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艰难平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深度介入埋下的风险。美国智库StimsonCenter拉美项目主任本杰明·格丹的警告一针见血:美国与米莱伊政府的强绑定关系,本质上是一场风险共担的赌博。

如果改革成功,美国会被当成功臣,进一步巩固在南美的影响力;但一旦改革失败,经济崩溃的责任会直接转嫁到美国身上,引发拉美地区对美国干预的新一轮反弹。

这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特朗普政府在加勒比海的军事行动已引发多国不满,若阿根廷改革失利,很可能成为点燃区域反美情绪的新导火索。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选举结果是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阿根廷民众对传统政治的绝望、米莱伊激进改革的阵痛效应、美国地缘战略的主动布局,共同塑造了当前的政治格局。

米莱伊如今手握更强的执政授权,也背负着更沉重的压力——他必须证明,美国援助换来的时间窗口,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复苏的动能。

必须在削减福利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避免社会撕裂加剧;更要在依赖美国支持与维护国家主权之间把握尺度。

2025年10月底的阿根廷,正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米莱伊宣称“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现实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劳动与税改能否激活市场活力,养老金调整能否平衡公平与可持续,美国的援助能否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阿根廷未来的走向。

这场由激进改革与外部干预共同催生的政治胜利,最终会带领这个南美国家走出泥潭,还是陷入更深的困境,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