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江浦油灰塑(漕运塑绘)的起源与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进步,其核心技艺与漕运文化紧密相连。运塑绘的技艺基础源于油灰艌缝技术,这项技术最早应用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造船业。通过将石灰石烧成的碳酸钙粉灰与桐油、糯米、红糖、盐卤等材料混合捣成糊状,填充
清江浦油灰塑是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项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起源与历史
清江浦油灰塑(漕运塑绘)的起源与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进步,其核心技艺与漕运文化紧密相连。运塑绘的技艺基础源于油灰艌缝技术,这项技术最早应用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造船业。通过将石灰石烧成的碳酸钙粉灰与桐油、糯米、红糖、盐卤等材料混合捣成糊状,填充木板缝隙,显著提升了船舶的水密性和结构强度,使中国造船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实用技术逐渐发展为独特的装饰艺术。
明清时期,清江浦作为漕运枢纽(“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漕运活动催生了大量船舶需求,油灰技术在此得到广泛应用。当地工匠将油灰工艺与艺术创作结合,形成以漕运场景、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漕运塑绘作品,如表现清江浦军民抗战的油灰塑,既传承了先辈精神,也记录了运河文化的厚重历史。
艺术特点与工艺
油灰塑制作过程通常包括构图、扎骨架、塑形、上彩等步骤,作品色彩鲜明,构图饱满,兼具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源于古代船舶艌缝技术,后发展为建筑装饰艺术,工艺精细,无需烧制,自然风干即可保存。
文化价值
漕运塑绘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清江浦漕运文化的物质载体。它通过艺术形式凝固了运河沿岸的河道治理、漕运管理、商业贸易等历史记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淮安通过出版《最忆清江浦》等书籍,进一步挖掘和传播这一文化符号。
历史传承:油灰塑起源于古代造船的油灰艌缝技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已用于提升船舶结构强度,比西方早约一千年。这一技术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先进性,还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域特色:清江浦作为运河重镇,油灰塑通过雕塑、浮雕等形式具象化呈现当地历史,成为民众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为漕运文化的载体,清江浦油灰塑不仅展现古代造船技术的先进性,还记录了运河沿线(如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历史地位。淮安因漕运总督部院的设立,成为明清时期管理全国漕运的中心,推动了经济繁荣
清江浦油灰塑不仅是传统工艺的体现,也是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淮安市积极发展特色非遗文化,通过泥塑等非遗项目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此外,清江浦通过多措并举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之路,增强非遗生命力和传承力。
来源:华夏文化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