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花了五年时间,才接受了自己婚姻的失败,花了五年才从受害者心态里走出来。整整五年,我都沉浸在对他的怨恨里。而在决心整理这个关系的时刻,我发现我对他的怨恨也没有了,然后我的湿疹就这样神奇的好了。”
《从关系视角下看家庭问题》
我收到了一个好朋友的微信,说她离婚了。
她说,离婚后,已经折磨她五年的慢性湿疹突然就好了。
很神奇是不是?但是,其实也可以理解。
“我花了五年时间,才接受了自己婚姻的失败,花了五年才从受害者心态里走出来。整整五年,我都沉浸在对他的怨恨里。而在决心整理这个关系的时刻,我发现我对他的怨恨也没有了,然后我的湿疹就这样神奇的好了。”
她说,这段成长来得太晚,而我对她说,好在你只用了五年,而不是一生。
在一段婚姻当中,最可怕的并不是你遇到了一个不那么适合的人,也不是你遇到了一个曾经符合你的想象,但在婚姻的表现中却完全与想象相反的人。
最可怕的是,你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受害者,一直活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而真正拖垮婚姻的,拖垮你的人生的,不是别人,正是这种“受害者思维”。
无法面对婚姻的挫败,
于是你躲进了“受害者”角色里
婚姻,对于每一个选择踏入婚姻的人来说,都是考验。
你可以做一个受害者,将所有问题都放在对方身上,在控诉对方的过程里,不断发泄永远也发泄不完的怨恨;
也可以,从“我”出发,去想想这一切糟糕现实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论你是继续婚姻、还是结束婚姻迈向人生另一阶段,从“我”出发的思维方式都比“受害者思维”要有益得多。
也许你会说,我知道以上道理,但好像做不到。
就像我的朋友,活在受害者思维里五年时间,离开婚姻后,她的身体都变得好了,但是是什么让她一直在这种心态里,拔不出来呢?
尽管受害者思维,并不利于一个人自我的成长和两个人婚姻问题的解决,我们又常常争先恐后地要在婚姻中和对方争抢受害者的位置,为什么呢?
我想,对于婚姻,在开始时,我们总是过于自信。
我们对于婚姻的预期,不是一种合理的预期,其实是一种过度的期待。
因为我们太渴望幸福,渴望链接,渴望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童年缺失的爱。
于是我们以为,婚姻就是来解决这一切痛苦的,其实我们错了,婚姻不是一种解决,婚姻是你们俩原生家庭模式的强迫重复、潜意识中创伤的真切呈现。
婚姻本身就是充满考验的,充满难题的,可是我们却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而当现实击碎了我们关于婚姻瑰丽的梦想时,我们又往往因为承受不起这份残酷的挫败,也承担不了如此重大的人生代价。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这个不在预期之中的真实,所以,很多人一瞬间就站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当婚姻不如预期、当关系无法满足自己、当体验到伤害无视和羞辱时,你感受到的是,事情不受控制的失控感。
毕竟承认自己也有问题,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自我的力量的。而改变自己,也是异常困难的。
所以,将过错都放在对方,强烈要求对方做出改变,比反省自我,改变自己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受害者思维”广泛地被大家应用于婚姻和两性关系的原因。
受害者思维造就“婴儿般的婚姻”
“受害者思维”虽然在当时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让你有资格去指责对方,而可以暂时(或永远)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一直使用它,那么它会令你付出的更重大的人生代价。
受害者思维,会造就互相怨恨终日指责的伴侣。
如果每个人都想用指责对方让对方改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结果就是谁也赢不了,婚姻变成了每一天的战争。这种长期的压抑和被迫也不会给婚姻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
受害者思维,会让你活在一种婴儿般的感觉里,完全没有成长。
你的每一个现实,都和你的选择相关——不管你的选择是被动还是主动,那都是你的选择。
而受害者思维,则是将自己当做了没有行为能力的婴儿。
一个婴儿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好的养育,那么他的确是一个受害者,因为他不能动不能说话,他也不可能生病了自己找药吃,饿了自己泡奶喝。
所以婴儿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那么他可以怪,也只能怪有行为能力的大人没有好好尽责照顾他。
但是婚姻中的受害者思维,就是近似于婴儿般的思维模式。
“你满足了我就是好伴侣,你不满足我,那么你就是坏伴侣,我就是受害者。”
假如,婚姻的主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人,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行为能力,不去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内心真相,也不去思考各自原生家庭的模式带来的关系中的冲突。
他只负责要求,要求不到就要攻击,那么这样的人,这样的婴儿般的婚姻,如何获得成功造就和谐与幸福呢?
有人会说:
我要求得不多,而且我付出得很多,可是他还是做得很差啊,
难道我不可以指责他吗?难道我不可以要求他吗?
问题是,你指责他他就会改变吗?你要求他他就会做到吗?
受害者,其实内心也会默默攻击自己。更糟的是,受害者会失去自己对人生的信念。
我的好朋友,五年来她一直怨恨着伴侣,哀叹自己的婚姻,这种怨恨和哀叹,其实也一样会伤害她自己。
“我一边怨恨他,一边觉得自己很惨,觉得自己不被爱,自己命很苦,回顾过去的每一天,我一点也没有轻松快乐”。
活在对别人的怨恨里,继而贬低自己,或者在内心写下“命运对我很不公平”的句式,年复一年的强化、印证,作为受害者的恨意和愤怒不但攻击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婚姻的真实——
任何一个伴侣都有潜在的瑕疵
这不是婚姻的真实。只是我们习惯性采取的一种,对婚姻的失败和糟糕的应对方式。
关于婚姻,哲学家和小说家阿兰.德波顿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任何一个潜在的婚姻对象都是有瑕疵的。在结婚这个事情上,悲观一点是明智的。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我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如此缺乏了解,也就难怪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样的人了。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婚姻多半是幸福的,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好的伴侣的话。
我们总是去想法设法地屏蔽,关于婚姻那部分近乎残忍的真实——它不是恋爱,它是两个人以极近的距离构建一个家庭关系,在日复一日如此亲密的相处中,每个人连自己都不熟知的阴暗面和创伤点都会暴露无遗。
我们怎么能如此地自信,觉得婚姻理所当然会成功,伴侣理所当然应该令自己幸福?
我们都只看到了自己和对方的某一面,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我们更不是真的了解对方,了解是一辈子的,但婚姻却是一个一定时间内在某些动机的促成下做出的选择。
所以完全可以说,婚姻的选择一开始我们就是在盲人摸象。这才是关于婚姻的真实。
你们彼此吸引,而又没有能够全然了解对方,在爱情的冲动下,在对结婚的憧憬中,在对完成婚姻大事的焦虑中,在对建立情感链接的渴求里,你们走进了婚姻——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适合婚姻并懂得婚姻的人,不意味着你足够成熟到不会在亲密关系里暴露你所有的内在瑕疵,也不意味着你和他在一起就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1. 先搞清楚自己和对方,原生家庭的创伤点在哪里,自己的模式和对方的模式又是什么。
比如你缺爱他也缺爱,那么你拼命找他要爱他也会给得很困难。
比如你说的话总是语带控制,而他的表达方式总是疏离拒绝,这都是从何而来。
2. 意识到潜意识和原生家庭,是我们改变和控制不了的部分,意识到人格模式不是我们的思维可以改变的。
然后再去评估,在理解了彼此的“缺陷”的情况下,你们还能否去做各自的调整,调整后能否让关系达成某种平衡,让双方都感觉可以继续。
3. 如果你和他,真的并不适合,你们都有着无法改变的内在模式,而这种内在的模式又只会给对方带来痛苦,不是不想去改变,而是努力了也改变不了。
那么就好好考虑,除了痛苦你还有什么收获,这段关系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你是否还要将这段关系,延续到生命的尽头。
毁掉你的永远不会是婚姻和伴侣本身,而是你对待婚姻的态度。
来源:胡慎之关系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