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芳华——重读毛主席《采桑子·重阳》的生命哲学与不朽诗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8:59 1

摘要: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些时刻、一些诗篇,如暗夜的灯塔,刺破时代的迷雾,照亮人类精神的穹顶。1929年,闽西的深秋,一首《采桑子·重阳》在担架与病榻间诞生。它不仅仅是一阕词,更是一曲在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困境中,迸发而出的生命绝唱。这绝唱,以霜天为纸,以烽火为墨

于霜色深处,叩响永恒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些时刻、一些诗篇,如暗夜的灯塔,刺破时代的迷雾,照亮人类精神的穹顶。1929年,闽西的深秋,一首《采桑子·重阳》在担架与病榻间诞生。它不仅仅是一阕词,更是一曲在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困境中,迸发而出的生命绝唱。这绝唱,以霜天为纸,以烽火为墨,书写了关于时间、生命、斗争与美的永恒命题,至今仍在我们灵魂的旷野中,激荡着深沉的回响。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困顿中的觉醒——于“天难老”的宇宙,确立“只争朝夕”的人生

汀江水泛着清寒的波光,临江楼静默地伫立在岁月的岸边。那一年重阳的霜色,并非文人笔下轻描淡写的银白,而是浸染着革命者体温与血性的、惊心动魄的白。那是中国革命航船驶入最湍急险滩的年月。红四军内部,关于前路的争论如暗流汹涌;而它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正经历着政治生涯的严冬——他被错误地免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恶性疟疾如影随形,持续的高烧侵蚀着他的躯体。

词人当时才三十六岁,正当盛年,却不得不躺在颠簸的担架上,穿越闽西嶙峋的山路。身体的每一次晃动,都伴随着理想的阵痛;山林间的每一声鸟鸣,都像是在叩问前路的迷津。正是在这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困厄中,一句石破天惊的哲思,如同划破暗夜的闪电,在他心中轰然鸣响——“人生易老天难老”。

这七个字,重若千钧,却没有沉溺于一己的病痛与失意,而是将个体的生命体验,瞬间提升到宇宙时空的宏大维度。躺在担架上的毛委员,比任何人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谵妄中的幻影,理想受挫的苦闷,前路未卜的忧思……所有这些个体最真切的痛楚,在词人仰望那无限、永恒、沉默的秋空时,竟奇异地被净化、被升华了。这绝非书斋里玄思冥想的哲学结论,而是一个革命者在生死边缘,在与天地直接对话时,获得的灵魂顿悟。

当词人历尽艰辛,抵达上杭,住进那座临江的小楼,推开窗,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金色的火焰般,瞬间涌入他的眼帘,也照亮了词人困顿的精神世界。我们仿佛能看到词人嘴角泛起的那一丝了然与超越的微笑。于是,便有了初稿中略带宽慰的“但看黄花不用伤”,到定稿中铿锵坚定、充满发现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锤炼,而是一场如同蚕蛹在黑暗中挣扎,最终破茧成蝶,完成了一场从个体忧伤到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涅槃。词人将个人的病痛、政治的失意,所有这些生命的“负能量”,全然融汇、锻打,最终投入了更为广阔、更为雄浑的革命洪流之中,使其成为了这洪流的一部分力量。

在那些不眠的重阳之夜,临江楼外,秋声入耳。词人或许会想起杨慎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慨叹,想起苏轼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虚无。然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赋予了词人超越古人的精神支点。词人没有在“人生易老”的必然中走向消沉,反而在“天难老”的永恒中,捕捉到了“只争朝夕”的紧迫与使命。这份觉醒,是绝境中的精神胜利,是真正的强者面对命运压迫时,所发出的最骄傲的回击。正是这份觉醒,让词人在人生最困顿的低谷,依然能够引吭高歌,唱出生命的最强音。

“分外香”的奥秘——在绝望的土壤中,播种希望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让词人灵光闪现的“战地”中去。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黑的土地上仿佛还残留着战斗的余温。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腥味与火药的气息。就在这片被战火反复犁过、近乎残酷的土地上,一丛丛,一簇簇,金黄的野菊,正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探出头来,迎风怒放。

它们的花瓣上,或许沾着清冷的晨露,或许蒙着硝烟熏染的尘灰,但在那个特定的清晨,在那个特定的革命者眼中,它们汇聚成了世间最灿烂、最蓬勃、最“香”的景象。这“香”,已超越了感官的芬芳,它是一种精神的气味,一种灵魂的震颤。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刻都显得苍白,唯有“分外香”这三个最质朴、最本真的字眼,才能道尽生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震撼。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中,菊花早已被赋予了固定的文化人格。它或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与高洁,飘荡在田园牧歌的想象里;或是李清照笔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哀婉与孤寂,寄托着乱世飘零的悲叹。然而,毛委员笔下的“战地菊花”,却彻底颠覆了这份古典的审美。它们的根系,深扎于浸透着热血与理想的焦土;它们的枝叶,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恰恰是这残酷的生存环境,反向激发、淬炼出它们更加炽烈、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这“分外香”的,何止是植物的芬芳?分明是理想在血与火中锻打出的金属般的气息,是信念在生死考验的熔炉中凝结成的结晶般的芬芳。那些看似柔弱的野菊,在死亡的阴影下傲然生长,每一朵都在无声地宣告着生命的不屈与尊严。它们不再是文人墨客笔下孤芳自赏的象征,而是成为了千千万万前仆后继的革命者的精神写照——环境愈是艰难,意志愈是坚定;压迫愈是深重,绽放愈是绚烂。

放眼望去,那漫山遍野的秋菊,在秋风中起伏,不正像一支披着金色铠甲的军队吗?它们沉默地列成生命的战阵,与革命者的队伍遥相呼应。这壮阔的景象,让词人找到了革命美学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最美的人生,往往绽放在最残酷的土壤;最坚定的信仰,必然诞生于最严酷的考验。战地黄花之所以“分外香”,正是因为它们汲取了斗争的养分,在血与火的浇灌下,才开出了生命最极致的绚烂,这芬芳,是胜利的预言,是献给不屈者的赞歌。

秋风的辩证法——“劲”与“胜”中的革命美学

“一年一度秋风劲”。当肃杀的秋风席卷大地,万物凋零,历来是文人墨客感时伤怀的由头。然而,在一位洞悉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革命家眼中,这横扫千军的“劲”风,并非终结的哀乐,而是新生的序曲,是伟大的净化与重建之力。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八个字,呈现石破天惊的美学判断,亦是充满辩证法的哲学宣言。在毛委员的革命美学体系中,春风与秋风,并非简单的对立。春风沉醉于温柔与孕育,它固然美好,但有时也失之于缠绵与孱弱。而秋风,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扫除一切腐朽与衰败,为来年的新生彻底清扫舞台;它以凛冽的寒气,考验着每一个生命,让那些真正强大的物种在磨砺中锤炼出更坚韧的品格。

这种力量之美,这种破坏中的建设,正与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革命豪情同频共振。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它正是这样一股历史的“秋风”,以其无可阻挡的“劲”力,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因此,这秋风在词人眼中,自然“胜似”那只能修补点缀的“春光”。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感官愉悦的、更为高级和深刻的壮美。

词的最后,以一幅浩瀚的画卷收束全篇——“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七个字,铺开的是一个何等壮阔无垠的新世界!这里的“霜”,完成了一次意象的革命性颠覆。在传统诗词中,霜是寒冷、是萧瑟、是生命终结的讯号。但在这里,经霜霰洗礼过的天地,却显得格外清澈、明亮、辽阔、纯净。这“万里霜”,不再是死亡的白色恐怖,而是新生的白色宣言,是净化与重生的伟大象征。它不正是革命者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那个崭新世界的蓝图吗?

这种境界,已然超越了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那般文人式的、个体的审美偏好。词人是以宇宙为画卷,以时代为画笔,以霜霰为笔墨,勾勒出的是一幅改天换地的壮怀图景。在他的哲学世界里,秋的肃杀与春的温柔,是生命循环、历史演进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没有秋风的扫荡,何来春日的生机?没有革命的彻底,何来建设的辉煌?这阕词,因而也是一封写给斗争的情书,是对“创造源于破坏”这一历史辩证法的、最壮丽的诗性诠释。

百年回响——不谢的黄花香彻新时代的“战场”

近百年光阴流转,如汀江水般滔滔逝去。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入历史的天空,临江楼依旧寂然伫立,静观世事变迁。然而,当我们在又一个重阳时节,于不同的命运关口重读这阕《采桑子·重阳》,依然能清晰地触摸到那份灼热的生命温度,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精神震撼。那些在历史深处倔强摇曳的秋菊,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时空,凝练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图腾,属于所有在逆境中奋斗、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灵魂。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再需要直面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战场”。这“战场”,或许是科技攻关时,那无数个挑灯夜战、面对重重壁垒的艰难突破;或许是脱贫攻坚战中,翻山越岭、扎根泥土的日夜奋战与深情守望;或许,它就是我们那平凡的工作岗位,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与精益求精;又或许,它就是我们内心与怠惰、与怯懦、与虚无的持续斗争……

在这些没有硝烟却同样考验意志的“战场”上,我们依然无比需要“战地黄花”的那份倔强,需要那份“分外香”的底气与骄傲。这首词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用最诗意的语言,揭示了生命最朴素的真谛——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其长度的累积,而在于其厚度与密度的锻造;人生最美的芬芳,往往正来自于那些最艰难、最痛苦的成长。恰如那经过寒霜浸打的花瓣,反而凝聚了太阳最浓郁的香气;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洗礼的人生,才能焕发出生命最耀眼、最沉静的光芒。

这,或许就是毛主席穿越近百年的秋风,最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永恒启示:不要畏惧风霜,因为风霜会让生命的质地更加坚韧;不要害怕战场,因为战场是灵魂得以淬火成钢的熔炉;不要悲叹人生的易老,正因为其短暂,我们才更要在“天难老”的永恒参照下,将每一个“今又重阳”都活得轰轰烈烈,活得“分外香”。

站在新时代的重阳里,让我们再次聆听那秋风的歌吟,仰望那万里霜天的澄澈。让我们像当年的词人一样,在一切的挑战中看见机遇,在所有的困难里发现希望,将个人的生命,无悔地投入到更伟大的事业与信仰之中。让我们的生命,在各自时代的“战场”上,迎着风霜,傲然绽放出那独一无二、香彻寰宇的绚丽光彩。这,正是那阕词不朽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对其最好的致敬与传承。

来源:上官茂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