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掏光积蓄买房,却落得钱房两空”“以为捡了便宜,转头发现征信黑了”,打开房产投诉平台,类似的吐槽比比皆是。买房作为人生最大宗消费,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陷阱。结合近期真实案例,这几个高频“坑”一定要警惕。
“掏光积蓄买房,却落得钱房两空”“以为捡了便宜,转头发现征信黑了”,打开房产投诉平台,类似的吐槽比比皆是。买房作为人生最大宗消费,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陷阱。结合近期真实案例,这几个高频“坑”一定要警惕。
一、看房:低价宣传的“甜蜜陷阱”
“零首付上车”“首付12万买深圳两房”,直播间里的宣传总能戳中资金紧张的购房者。深圳凤凰九里项目就曾宣称“首付12W起”,但按备案价计算,正常首付至少45万元,所谓低价实则是开发商先收足首付再返购物卡的违规操作 。更隐蔽的是土地性质陷阱,南京恒通国际把科研用地包装成“50年产权公寓”,宣称能落户上学,等业主收房才发现,办证必须注册高新企业且年纳税50万元。
还有开发商拿“高得房率”“户户送花园”当噱头,永顺县某楼盘宣传“180%得房率”,实际赠送面积早算进房价,甚至存在规划违规 。记住,但凡宣传远超市场常规,先打个问号:去住建局查土地性质,用银行APP预审贷款额度,别被口头承诺套牢。
二、签约:合同里的“隐形刀子”
长沙刘女士的经历很典型,中介说能“低首付买房”,实际是签“阴阳合同”做高评高贷:真实房价51.35万元,却用63万元的假合同从银行贷出50万元,首付仅掏1.35万元。事后她才知道,这种操作涉嫌骗贷,可能面临停贷风险 。
定金纠纷更常见,杭州有买家付“订金10万”后贷款失败,因“订”字无法适用定金罚则,只能协商退款。还有中介诱导做低房价省税,结果税务局按评估价征税,买家反而要补税20万。签约前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把“学区保留”“贷款失败可退定金”等承诺手写进补充协议并按手印;二是查房源网签状态,“工抵房”若需更名坚决不碰。
三、付款:资金监管的“生死线”
“首付款直接打给我,能便宜2万”,卖家这句诱惑可能藏着大风险。福州就有中介用个人账户收首付,卖家拿了钱二次抵押房产,买家钱房两空。2024年福州已明确,首付款必须进入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账户,转账前一定要登录住建局官网核对账户名单。
警惕“首付贷”更要刻在心上。深圳缙华府楼盘曾推“免息垫首付”,让购房者跟第三方公司签协议,结果第三方未按时还银行钱,270多户业主征信受损,开发商却翻脸不认账。早在2017年,国家就明令禁止首付垫资,这类操作不仅违规,还会让购房者背上巨额债务。
四、收房:看得见的“质量雷区”
“交房即维权”成了不少楼盘的常态。福州均和集团因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半年,业主投诉多次只收到“督促复工”的空泛回复。即便顺利交房,质量问题也不少:北京顺义某别墅交房后每月电费2万,经查是电采暖设计缺陷;有的房子墙面渗水、门窗变形,开发商却以“正常瑕疵”拖延整改 。
收房时别当“甩手掌柜”,先看《竣工验收备案表》,没有就拒绝收房。再对照购房合同查细节:实测面积与合同差多少?宣传的配套兑现了吗?发现问题当场拍照录像,用EMS寄书面整改函,邮单和签收记录一定要留着,这是维权关键证据 。
五、入住:物业的“霸王条款”
买房只是开始,物业坑更磨人。有的物业收了物业费却不办事:消防通道堆杂物、公共收益被私吞;还有的违规收取高额停车费,只给收据不给发票。这些问题不是没办法治:消防隐患找119举报,乱收费打12358投诉,侵占公共收益可通过12345要求公开明细,必要时写履职信督促主管部门处理。
避坑终极指南:3步守住血汗钱
1. 查3个官方渠道:住建局官网查土地性质、网签状态;教育局查学区划片近3年记录;不动产登记中心打《不动产登记簿》看产权和抵押情况。
2. 留全套证据:微信聊天记录、宣传册、转账凭证都要存好,重要承诺去公证处做证据保全,花500元能省后续几十万麻烦。
3. 花小钱办大事:签约前花300元找律师做产权尽调,查债务、查封记录;收房请专业验房师,一天费用几百元,能提前发现结构隐患。
买房从来不是“闭眼冲”的事,多一分谨慎,少一分风险。毕竟,真正的性价比不是低价,而是明明白白花钱,安安稳稳住家。
来源:三农讲解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