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倒戈”成西北王,再指挥旧部抗日,却被徒弟们用这招架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8:43 1

摘要:一封封他亲手写的信,像夜里的蝙蝠,悄悄飞向了华北和中原的各个军营。

南京城里的风,从来就没安分过。

1946年刚入夏,这份不安分就钻进了每条巷子。

城里一处不起眼的宅子里,住着个大人物,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

这个名头,在当时全中国,掰着指头数,排得进前三。

可这位上将最近干的事,却神神秘秘,见不得光。

一封封他亲手写的信,像夜里的蝙蝠,悄悄飞向了华北和中原的各个军营。

收信人,全是跟他姓过“冯”的老部下:冯治安、刘汝明、孙良诚、吴化文…

名单拉出来,个个都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头目。

冯玉祥的计划听着就让人心跳:他要发动这些旧部,拧成一股绳,挡住那场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内战。

他甚至都计划好了,自己换上一身大头兵的衣服,混进徐州,只要老部下们一响应,他立马站出来登高一呼,再拉起一支队伍。

只是,他这封信送出去,就像往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里扔了块石头。

冯治安和刘汝明,当年宋哲元手下的干将,回信很干脆:干不了。

孙良诚,那个出了名的老油条,打起了太极,嘴上说着“老长官的情我领了”,就是不动弹。

至于吴化文、郝鹏举这几位,更是滑头中的滑头,满口答应得比谁都快,可回头一看,兵一个没动,枪一杆没擦。

那一刻,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怕是才真正咂摸出味儿来。

他这个一级上jang,大概连自己门外一个营的兵都调不动了。

他早就不是那个咳嗽一声,西北几十万大军都得竖起耳朵听的“西北王”了。

时间这东西,真能把一个人身上最硬的骨头,都给风化掉。

这出戏的根子,其实早在九年前,就在华北那片打得血肉模糊的土地上埋下了。

把时钟拨回到1935年。

那时候,日本人步步紧逼,抗战的火药味已经呛得人喘不过气。

中原大战输了以后,一直窝在泰山读书的冯玉祥,被请回了南京。

请他的人,一个是山西的阎锡山,另一个是点头同意的蒋介石。

冯玉祥拿到的位子分量十足: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外加一顶陆军一级上将的军帽。

这份待遇,除了蒋介石自己和阎锡山,没人比他更高。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蒋介石在拉拢他。

西北军虽然散了架,但架子还在。

宋哲元、韩复榘他们手里那二十多万人枪,大部分都在河北、山东,正是抗日的最前线。

国家都快亡了,这股力量要是能捏合起来,那是救命的。

蒋介石需要冯玉祥这块老招牌,去镇住那些脾气比本事还大的旧部将领。

所以,后来淞沪会战一开打,蒋介石任命冯玉祥当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上海的仗,这真不是存心看他笑话。

那是国运之战,蒋介石还没糊涂到拿国家命运开玩笑的地步。

他就是需要冯玉祥的资历和名望,去协调那些来自天南海北、谁也不服谁的杂牌军。

冯玉祥打鬼子的心是滚烫的,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但他确实对这种几十万大军、飞机大炮立体作战的现代化指挥,有点跟不上趟。

上海打得惨烈,各路人马也确实空前团结,拿命去填。

可一个指挥体系乱糟糟的战场,终究是顶不住的。

没多久,蒋介石一纸调令,把冯玉祥调到了第六战区,去管华北的战事。

这个安排,从地图上看,简直是神来之笔。

华北的主力部队,不就是韩复榘的山东军、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吗?

都是他冯玉祥带出来的兵。

让老长官去指挥老部下,还能有比这更顺当的事?

可偏偏,就是这件看起来最顺当的事,让冯玉祥栽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个跟头。

蒋介石想得挺美,冯玉祥也满怀希望,但他们俩都忘了,人心是会变的,当年的小树苗,早就长成了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心思的大树。

冯玉祥兴冲冲地跑去华北,结果一头撞在了冰墙上。

他那个司令长官的指挥权,从第一天起就没落到实处。

第一个跳出来给他使绊子的,叫萧振瀛。

这人是二十九军的“管家”,脑子活络得很。

他放出口风,说担心冯玉祥回来掌握了兵权,会像以前一样“倒戈”,到时候不听中央的招呼,破坏抗战大局。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可底下的算盘珠子谁听不见?

二十九军是宋哲元和他在中原大战后一点点收拢旧部攒起来的家当,是他萧振瀛的新“山头”。

兵权就是命根子,他怎么可能让冯玉祥回来一句话就给收了去,自己靠边站?

在那个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队伍是私产。

萧振瀛这个“防止倒戈”的理由,成了他串联手下将领,架空冯玉祥的最好借口。

接下来的场面,一幕比一幕难看。

身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宋哲元,压根不见冯玉祥的面,玩起了“躲猫猫”。

冯玉祥的司令部设在河间,宋哲元就跑到保定;冯玉祥追到保定,他又躲到别处。

冯玉祥的电话、电报发到二十九军,就跟掉进棉花堆里一样,一点回音都没有。

划归他指挥的,还有东北军万福麟的一个军,更是直接玩起了失踪,冯玉祥连人都找不到。

最让他窝火的是在沧州前线。

当时他抓住一个战机,命令二十九军的李文田师、黄维纲师从侧后方包抄日军。

他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眼巴巴等着前线送来捷报。

结果副官鹿钟麟回来一报告,冯玉祥差点气得背过去:派出去的几个部队,只有一个师象征性地跟鬼子打了几枪,剩下的全都出去“武装游行”了一圈就自己回来了。

事后一查,又是萧振瀛在背后搞的鬼,他给各师长打了招呼,让他们出工不出力。

冯玉祥怒火攻心,干了一件极其冲动的事——他下令手下人去刺杀萧振瀛。

这一下非但没成,还把自己名声彻底搞臭了。

这下好了,那些本来就怕他的旧将们,这回是又怕又躲,觉得这位老长官手段太黑,心胸也窄。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韩复榘。

日军沿着津浦铁路往下打,华北战局眼看就要崩盘。

这时候的冯玉祥,已经不敢再对韩复榘下“命令”了,只能用“商请”的口气,请他出兵守德州。

韩复榘倒也来了,可人到了,却把冯玉祥的指挥当耳旁风。

后来冯玉祥顶不住,被迫撤到德州,韩复榘立马翻脸,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不让冯玉祥的部队进山东,把昔日的恩主晾在了半道上。

没过多久,战局有了点转机,日军主力被调去打山西了。

冯玉祥觉得反攻的机会来了,他计划联合韩复榘的部队,一口气把德州、沧州拿回来。

韩复榘嘴上答应得好好的,说派两个师助战。

可就在冯玉祥的部队跟日本人打到最紧要的关头,韩复榘一道命令,把他那两个师全都撤了回去。

这一撤,等于是在冯玉祥背后捅了一刀,整个战线当场崩溃。

脸面丢尽,心力交瘁的冯玉祥,只能灰溜溜地跑到武汉,对着蒋介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苦。

这一趟华北之行,算是把他最后一点军事家的颜面,都给剥光了。

为什么?

为什么当年那些他一手提拔起来、跟着他出生入死的部下,会在亡国灭种的关头,这样对他?

答案,其实就写在冯玉祥自己的发家史里。

他这辈子,最出名的就是“倒戈”。

反清朝、反袁世凯、反段祺瑞,这几次,是顺着大势,叫革命。

可后来,他从一个军人变成了要养活一大帮人的军阀头子,他的“倒戈”就变了味。

今天联合这个打那个,明天又背刺盟友。

他靠着这一手,在乱世里左右逢源,把西北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他用这套玩法成就了自己,也把这套玩法刻进了西北军的骨子里:忠诚是拿来交换的,利益才是实在的。

当中原大战一把火把西北军烧得七零八落之后,那个统一的西北军精神也散了。

宋哲元、韩复榘这些人,虽然还顶着“西北军旧部”的名头,可实际上早就成了有自己地盘、自己算盘的“小老板”。

当冯玉祥这个“老董事长”想回来行使权力的时候,他面对的,已经不是那个对他唯命是从的创业团队了,而是一群从他身上学到了“利益至上”这门课的、已经出师的徒弟。

他们怕的不是冯玉祥这个人,他们怕的是自己手里的兵权被拿走,地盘被吞并。

想明白了九年前华北战场上的这一幕,也就能看懂1946年南京城里那次失败的密谋。

那不过是九年前那出戏的重播罢了。

他想唤醒的,是早就死了的西北军的魂;他联络的,是一群只认枪杆子和地盘的“山大王”。

蒋介石很快就知道了冯玉祥的小动作。

他也没公开翻脸,而是用了一招更绝的:借着“军队复员”的名义,一道命令让64岁的冯玉祥“退役”,把他那顶一级上将的军帽给摘了。

没了军衔,没了名义,一个不带兵的将军,说话还有什么分量?

冯玉祥含着泪,遣散了身边最后一个警卫营。

两年后,他动身从美国返回中国,却在黑海的一艘苏联轮船上,因一场离奇的火灾而殒命。

韩信夫, 姜克夫.《中华民国大事记》.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鹿钟麟《我追随冯玉祥将军二十七年》. 北京: 中华书局, 1964.

萧振瀛.《萧振瀛回忆录》. 载于《近代史资料》总第83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煮茶论今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