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中,一位僧人与开国元勋们共同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是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8:55 1

摘要:1949年9月下旬,北平秋雨初歇,护城河畔的柳叶还滴着水珠。赶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各界代表正陆续抵达香山,一身褪色僧袍的巨赞法师和戏剧家田汉在雨幕下并肩而行。田汉侧头说:“法师,此番入京,可得抽空把你的‘狮子吼’再讲一遍。”巨赞轻轻合掌,只回了一句:“国难未

1949年9月下旬,北平秋雨初歇,护城河畔的柳叶还滴着水珠。赶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各界代表正陆续抵达香山,一身褪色僧袍的巨赞法师和戏剧家田汉在雨幕下并肩而行。田汉侧头说:“法师,此番入京,可得抽空把你的‘狮子吼’再讲一遍。”巨赞轻轻合掌,只回了一句:“国难未息,佛子无声也难。”几天后,他的身影便与六百多位开国元勋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

巨赞俗姓潘,1908年生于江阴。少年时读私塾,二十岁进上海大夏大学,书卷气很重,却已开始秘密传播进步思想。1930年因组织师生罢课遭通缉,他逃至杭州灵隐寺,原本只想躲一阵风头,却在钟磬声里读完了《楞伽经》与《金刚经》,最终剃度受戒。剃度那天,他给自己取字“定慧”,不久又改为“巨赞”,意为“以大愿赞叹众生”。

七七事变爆发,内学院迁川。巨赞背着一只旧布囊,从闽南到港岛,再走粤、湘,足迹几乎踏遍半壁江山。他讲经,也讲亡国之痛。南岳衡山时期,他借“佛学讲习所”名义,公开发动僧俗救亡,被称作“抗日僧军的播火者”。周恩来给他写下八个字:“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叶剑英则建议把“佛教救国协会”更名为“佛道救难协会”,让道士、基督徒一并加入,队伍一下子扩到数百人。

有意思的是,巨赞坚持“不必人人拿枪”。他训练青年僧侣学习救护、无线电和敌工心理,鼓励他们在前线散布“战争无益”的日文传单;他自己则用《狮子吼》月刊痛陈侵略者的罪行。日军一次空袭衡阳,僧侣们冒火撤运伤员,巨赞拖着一条受伤的腿爬上残墙高呼“佛门必不退”,这一幕后来被记者写进《中央日报》,轰动一时。

1945年抗战胜利,巨赞回到灵隐寺。寺后赤松古道上,他向弟子解释自己的选择:“学佛绝非躲进山林,朝山拜佛也得先保山河。”其后两年,他主编《灵隐小志》,同时组织僧尼织草鞋、做竹篓,换钱救济难民。1948年,战火逼近杭州,他应港岛信众之邀南下讲经,又趁机联络海上运输业者,为渴望北上解放的工人运送药品和情报。

1949年夏,北平解放已半年。中共中央邀请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巨赞在香港登船赶往天津。舱室逼仄,他伏在案头写完《度世偈》:“一吼震空,百魔散尽;普渡所至,同证大光。”这首偈语后来抄给赵朴初,被评价为“战后佛教界最响亮的警钟”。抵津后,他换乘专列到北京,报到时刚好遇见了田汉,于是有了雨中那段对话。

10月1日下午三点,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礼炮齐鸣,红旗猎猎。人们的目光一次次掠过城楼前排——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的身影熟悉而庄重,但在人群中央,一位披褐色袈裟的高僧同样引人注目。资料显示,当天城楼来宾共约六百六十人,身穿僧装的仅此一位。有人事后追问:“法师,您为何能同元勋并立?”他回答:“我与诸公做的事相同——救国而已,功过任人评。”

新中国成立后,巨赞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筹办“大雄麻袋厂”让僧尼自食其力;又参与《宗教卷》编写,每天伏案十余小时。1957年《法音》创刊,他既定栏目又审文稿。动荡年代他曾蒙冤入狱,1975年获释时已白发满头。他留下一句“身无系累,佛法长存”便重回故纸堆。1984年圆寂,享年七十七岁。

天安门城楼上的那袭僧袍只是开国大典一瞬,却给后来者留下别样注脚:在民族危亡时刻,出家人也能举起“救亡图存”的旗帜;在国家重生时刻,他们理应与工农将士、民主斗士并肩,见证新的天命。巨赞法师用一生说明,佛门清修与家国情怀从不矛盾,只要心怀众生,袈裟与戎装一样,可以染成最亮的中国红。

来源:文溪的好玩的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