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号那天,歌手坣娜离开了大家,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她的肺腺癌已经拖了好几年,最后在金宝山按照犹太习俗安葬了,坣娜没有办追悼会,也没有留下什么告别信,丈夫薛智伟说了一句话,让大家明白这不是普通葬礼,是坣娜自己选择的退场方式,华人社会习惯热闹地办丧事,但
10月14号那天,歌手坣娜离开了大家,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她的肺腺癌已经拖了好几年,最后在金宝山按照犹太习俗安葬了,坣娜没有办追悼会,也没有留下什么告别信,丈夫薛智伟说了一句话,让大家明白这不是普通葬礼,是坣娜自己选择的退场方式,华人社会习惯热闹地办丧事,但坣娜偏不这样,她要安静,要快,要不惊动别人,这件事挺特别,也很有坣娜的风格。
她在2021年底查出肺癌晚期,医生说她活不过一年,但她没有住院治疗,也没有化疗,更没有告诉朋友真实病情,每天早上起床练习瑜伽,按时吃饭,照常出门,三年多过去,连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她病得那么严重,这不是假装坚强,是她觉得被人贴上“病人”这个标签,比生病本身更让人难受,她用最普通的生活节奏,对抗着死亡的逼近,这种做法,说实话,挺厉害,也挺聪明。
她原本是个歌手,后来做的事却比唱歌更有分量,薛智伟本来就是做生意的,她问薛智伟要不要也为台湾出点力,这一问,两人就成立了“犹台文化交流协会”,专门推动以色列和台湾之间的文化往来,她没有去国外办演唱会,也没有写过什么政治评论文章,但特拉维夫那边的学者真的就来台湾看展览、谈合作,外媒提到台湾的时候,也开始加上一句“这里有犹太文化落地”,这不是靠名气做到的,而是用行动换来的。
如今在网上,有人生病后会拍视频记录治病过程,甚至开直播筹款,这些行为有些是为了吸引关注,也有些是真心寻求帮助,但坣娜的做法却完全相反,她不拍摄视频,不接受采访,也不让朋友为她发起募捐,坣娜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痛苦的模样,更不想把病情当成博取同情的工具,在当下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做法显得格外不同,她并非逃避什么,而是拒绝被人消费,这种沉默的姿态,比大声呼喊更加有力量。
她离开后,追思会没有对外公开具体安排,丈夫说,希望大家聚在一起是因为心里还念着她,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意思很深,她不想要那种过于正式的告别方式,只愿大家记住她做过的事情,她的影响不在歌声里,而在她推动的那些文化活动里,在丈夫继续做出的选择里,也在那些受过她帮助、却不知道她名字的人身上,她人走了,但事情还在继续,这让人觉得很特别。
她选择犹太葬法,不是因为改信犹太教,也不是为了显得特别,这位歌手、妻子与文化推手一生都在融合不同身份,她想用这个方式告诉所有人:我不属于哪个固定圈子,我的灵魂不需要别人来定义,台湾人大多选择火化,她却坚持土葬,并且按照犹太律法来做,这不止是宗教上的选择,更是她对“你是谁”这个问题给出的最后答案,她不让人有机会给她贴标签,也不给自己设限。
她安静地离开,没有吵闹,也没有抱怨,这个人的选择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病痛,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在众人面前保持尊严,她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要求别人学她的样子,但她活成了一个例子——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敢于按照自己方式走到底的人,这一点,比什么都珍贵。
来源:娱纸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