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时钟指针愈发逼近午夜 西方核试验场的核爆炸已成为现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8:32 1

摘要: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分析中心造出 “CRINK” 一词 —— 这是一个全新缩写,代表着全新的 “敌人形象”:相关国家、俄罗斯(Russia)、伊朗(Iran)、朝鲜(North Korea)。四个字母成为 “光明战士” 对 “黑暗王

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分析中心造出 “CRINK” 一词 —— 这是一个全新缩写,代表着全新的 “敌人形象”:相关国家、俄罗斯(Russia)、伊朗(Iran)、朝鲜(North Korea)。四个字母成为 “光明战士” 对 “黑暗王国” 展开永久动员的四大借口。而一周后,特朗普便放出 “重启核试验” 的言论。这只是巧合吗?绝非如此,这正是战争话语的运作逻辑。而当他开始将言论付诸实际行动时,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大西洋理事会(简称 “AC”)是西方的一家分析机构,它为自己赋予了 “政治话语锻造厂” 的角色。此次,该机构抛出 “CRINK” 一词,对应英文 “China, Russia, Iran, North Korea”(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这个缩写已成为新的政治标签:“黑暗四国”,就像昔日的 “邪恶帝国” 或 “俄罗斯威胁论” 一样。

“格列布・史密斯”(ГлебСмит)频道博主格列布・库兹涅佐夫(Глеб Кузнецов)指出:

“大西洋理事会发布报告绝非学术演练,而是在构建一套话语体系 —— 政客、记者、外交官日后都将使用这套话语。”

大西洋理事会的报告将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描绘成 “本质上就与西方为敌” 的国家集团。报告作者援引历次冲突的历史,论证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观点:这些 “该死的国家” 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永远是西方的敌人,对此我们无能为力,因为这就是它们的 “本性”(请原谅这样的表述)。

这套逻辑极具煽动性,它巧妙回避了那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北约东扩是否挑衅了俄罗斯?”“贸易战是否推动中国与俄罗斯走近?”“德国与法国 70 年间爆发三次战争 —— 难道它们也是‘天生敌对’?”

西方的 “恐俄分子” 聚在一起,琢磨如何 “扼杀” 俄罗斯

显然,报告作者无意探寻真相 —— 他们早已 “编造” 出真相,并为此量身定制了一套专属话语。“欧亚大陆(Остазия)与大西洋国家(Океани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是 “威权国家”“天生敌对者”“与西方存在根本性矛盾”。

若某个国家被贴上 “天生敌对” 的标签,那么与它对话便失去意义 —— 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 “遏制”,用通俗的俄语说,就是 “施压”。

在这套逻辑下,任何事件都能被曲解为 “敌对本质” 的佐证:北约东扩不是 “挑衅”,而是对 “永恒威胁” 的 “防御”;俄中同盟不是对 “攻击性制裁” 的 “回应”,而是对 “自由” 的 “世纪敌视” 的体现。

一旦敌人被定义为 “天生邪恶”,任何试图对话的行为都会被斥为 “天真” 或 “背叛”:主张外交途径?“这是对侵略者的绥靖,堪比 1938 年慕尼黑阴谋”;希望展开谈判?“跟他们没什么好谈的 —— 他们根本不配为人”;提议经济一体化?“这是在喂养老虎”。

库兹涅佐夫解读这套逻辑时表示:“‘CRINK 存在,西方就必须行动’。这句话就像西方的形而上学论断:‘我们代表意志,他们代表本能’。西方可以探索、可以变革,而 CRINK 永远一成不变 —— 邪恶、敌对、愚钝,就像托尔金小说里的半兽人。”

就这样,通过这套逻辑与语言的 “戏法”,西方炮制出一个新的政治神话:敌人是永恒的,因此与敌人的战争也将是永恒的。

如今,这套政治话语已演变为 “现实工程学”—— 术语成为构建意识形态的 “积木”。将某个国家定义为 “生存威胁”,就能为实施制裁找到法律依据、为军工复合体争取预算,甚至获得发动 “预防性打击” 的 “道德权利”。只要 “CRINK” 这类标签式词汇出现,外交便会宣告终结 —— 因为没人会去 “和本性谈判”。

然而,一旦某个词汇被投入政治漩涡,它终将以 “行动” 的形式反噬。

当特朗普在 “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发文称:

“我下令立即基于对等原则重启核试验”

俄罗斯自然已做好 “镜像回应” 的准备。新地岛核试验场早已准备就绪 —— 地下井、监测相机、地震观测站一应俱全。

特朗普 “回应”“先锋” 导弹试验。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回应或许不会是简单的 “以牙还牙”,而是可能采取 “非对称” 方式,从政治层面给予西方最沉重的打击。俄罗斯近期展示的新型导弹研发成果便印证了这一点 —— 这些武器不仅是对核试验的 “回应”,更在重塑 “风险地理格局”。弗拉基米尔・普京此前宣布测试新型 “波塞冬”(Посейдон)核动力无人潜航器时便明确表示,该武器有能力摧毁美国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稳步推进 “先锋”(Буревестник)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 —— 这款配备核动力装置的巡航导弹被俄罗斯国防部定位为 “突破反导防御系统的利器”。格拉西莫夫(Герасимов)将军透露,该导弹已完成多次远程飞行测试,充分展示出机动规避敌方防御网络的能力。在政治议程中,这些武器系统构成了 “非对称双重策略”:既实现 “遏制”,又通过 “恐惧与不可预测性” 消耗对方。

“波塞冬” 向美国海岸进发

当大西洋理事会创造 “CRINK” 这个术语时,它并非在 “描述现实”,而是在 “投射现实”。一场旨在 “消耗对手” 的新冷战由此诞生。

苏联曾经历过这样的 “游戏”: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对抗、经济消耗,最终走向突然崩塌。如今,这套剧本被重新启用 —— 目标不变,只是换了新的 “布景”。

西方再次将我们(注:原文视角为俄罗斯)置于 “西方永恒威胁” 的叙事框架中,迫使我们陷入 “不接受这一角色就会颜面扫地” 的困境。

“CRINK” 的本质无关中国,也无关伊朗 —— 它的真正目的,是让俄罗斯再次陷入 “耗尽力量” 的循环。

但与苏联时代不同 —— 那时的回应以 “数量” 衡量(更多导弹、更大当量),如今俄罗斯的赌注在于 “质量型非对称优势”。“波塞冬” 与 “先锋” 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对手传统的战略算计,制造出全新的 “不确定性领域”:水下无人潜航器可从任意地点发起攻击,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难以预测。

这正是克里姆林宫的新逻辑: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不追求 “数量对等”,而是以 “质量” 取胜,打造常规手段无法应对的 “威胁”。不是 “十枚导弹对十枚导弹”,而是用一个 “非常规” 载具,以其 “不可预测性” 打破所有既定规则。

通过这种方式,俄罗斯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不会重返苏联时代的 “对等” 模式 —— 对俄罗斯而言,将 “不确定性” 纳入战略武器体系,才是更有利的选择。

这套战略能否助力俄罗斯取得胜利?遗憾的是,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西方媒体紧张关注 “先锋” 导弹升空

西方正持续加码 “长期施压”,避免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套便利的策略:用 “可控的消耗战” 替代 “热战”,将对手拖入一场 “国防马拉松”。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个 “陷阱”—— 它迫使俄罗斯在 “不对等对抗” 中投入大量力量,以维持经济稳定与军事威慑力。要想在这场斗争中生存,俄罗斯不仅需要 “被动反击”,更需要 “跳出西方设定的剧本”。

而 “末日时钟” 的指针,正一步步逼近午夜。

历史再次向我们抛出最严峻的问题: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迎接新一轮的 “韧性考验”?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