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底蕴深厚的书香城市,苏州坐拥海量文献、古籍等文化瑰宝。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让珍贵古籍走出“深闺高阁”,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苏州图书馆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如今,这里不仅能让市民一键“穿越”,查看100年前苏州的日常百态,更能让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走进”朋友圈,与普
作为底蕴深厚的书香城市,苏州坐拥海量文献、古籍等文化瑰宝。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让珍贵古籍走出“深闺高阁”,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苏州图书馆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如今,这里不仅能让市民一键“穿越”,查看100年前苏州的日常百态,更能让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走进”朋友圈,与普通市民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是100年前的今天,苏州的一张报纸,上面记载了本城要闻、琐闻,还有民生相关内容,比如这篇《米贩运米出口之消息》。”在苏州图书馆,资源开发部的徐赛花向记者展示了历史文献总库中的近代报纸库。只需轻轻点击屏幕,100年前苏州的大事小情、市井民生便清晰呈现。据介绍,该平台已收录《大江南报》《苏州日报》《苏州明报》等多部苏州地方近代报纸,用户选择具体年份、月份、日期后,就能查看报纸原版内容。这不仅满足了市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为研究苏州近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放下近现代报纸,拿起手机,市民还能解锁更有趣的古籍“打开方式”——浏览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黄丕烈的“朋友圈”。在这个线上互动项目中,黄丕烈的日常工作、生活琐事被一一呈现,下方还有他家人、好友的“点赞”与“评论”,普通网友也能参与留言互动,真正实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
“我们选用微信朋友圈这种大众最熟悉的形式,就是为了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苏州图书馆资源开发部主任张希解释道,项目团队依据历史文献,提取黄丕烈生平中的重要事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再设计家人、友人的互动场景,让严肃的古籍文化变得生动鲜活。时值黄丕烈逝世二百周年,该项目的推出,让用户从被动的古籍“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让藏于馆中的古籍真正“活”了起来。张希表示,这一举措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体现了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我们希望让原本藏在图书馆里的古籍,变得可触可感,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苏州图书馆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古籍数字化技术,目前已实现远程登录、图文对照、全文检索、繁简字转换等实用功能。在古籍数字化扫描现场,资源开发部的唐晓文正带领团队处理一本民国时期的刻板古籍。“这类古籍十分珍贵,不方便读者现场翻阅。通过数字化加工,做成线上阅读模式,读者不用接触实物,就能浏览内容,既保护了古籍,又扩大了传播范围。”唐晓文说。
“苏州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年轻人也想多了解家乡的过去。”一位体验过数字化服务的市民坦言,这些创新形式让原本“高冷”的古籍变得亲切,为年轻人了解历史打开了新窗口。
近年来,苏州持续推进古籍保护与数字化工作。经过全面核查汇总,全市古籍数据库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截至目前,599部古籍已完成数字化影像加工及数据发布,总体进度达94.33%。
“我们希望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古籍数字化发展,深入挖掘江南典籍中蕴含的时代价值。”苏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接晔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为市民守护好精神家园,传承好、守护好苏州的城市文脉,让更多古籍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来源:SBS暖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