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并答记者问。怀进鹏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科技部分别点赞西安交通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并答记者问。怀进鹏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期间,高校在服务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哪些新作为?
怀进鹏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立足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二是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三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
其中,在谈到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生态方面的相关成效时,怀进鹏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指出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构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批新型的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9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林新、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邱勇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以西安交通大学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为例,介绍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的相关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落地的重要关口,“十四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什么成效?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什么亮点举措?
邱勇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6.8万亿。近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二是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三是协同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其中,在谈到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方面的相关工作时,邱勇介绍道,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学“出团队、出设备、出场地、出保障”,企业“出题、出资”,并且作为成果的“阅卷人”全程参与的模式,累计联合开展了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十四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6352”工程、“1121”模式,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
学校通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坚持校企地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示范区,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形成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相互赋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自2021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实施以来,西安交通大学
与24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6家、中国500强企业75家,上市公司85家。建成92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聘请企业导师995名,培养工程硕博士2000余名。组建了由71名职业化科技经纪人组成的团队,引入477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90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400余件,孵化268家科创企业,专利成果赋权应用转化率提升至22%。依托创新港学院汇聚的供给侧包括28所合作学校,吸引870个创新团队、2164位科研人员扎根创新港,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接下来,西安交大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痛点,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基础研究源头供给,筑牢成果转化创新根基。全力打通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更多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扎实实践,在科技成果转化赛道上彰显“交大速度”,为国家科技创新版图再添新动能、续写新辉煌。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官微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