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山211高地战斗真相3:为什么要在大战来临之际仓促换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7:57 1

摘要:1985年5月31号凌晨,11名刚接防“211高地”才29个小时的战士突然明白了:他们守的不是什么 "模范阵地",而是敌人蓄谋已久的屠宰场。

1985年5月31号凌晨,11名刚接防“211高地”才29个小时的战士突然明白了:他们守的不是什么 "模范阵地",而是敌人蓄谋已久的屠宰场。

哨位失守肯定得夺回来。但是对于1985年211高地争夺战来说,夺回哨位则写满了血泪。

上期咱们说了,211高地的1号、2号哨位失守是早上7点以前发生的事,但直到下午3点,595团才发现。

这么长时间才发现,抛开战场多点作战、形势混乱、联系中断等客观因素外,难道就没有其他因素吗?答案是:有。

这个因素就是临战前的换防,这不仅给哨位的失守埋下了祸根,还导致哨位失守后长时间没能发现,给了敌人从容部署防御的时间。

5月19号凌晨,67军595团2营6连6班接替1军1师2团7连8班进驻211高地。

但是到了5月29号凌晨,2营的5连1班又接替了6连6班。这一换防发生在越军发起进攻前的29个小时。

那为什么要在大战来临之际仓促换防呢,这是很多人对于211高地争夺战的第一个疑问。

那么咱们就把5连29号接访211高地的来龙去脉给介绍清楚。

咱们先说结论:这实际上是199师的一个误判,是上了越军的当。

我们知道,那拉战区是整个老山战场的重中之重,越军不管打哪儿,怎么打,那拉肯定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

当时1军在那拉是2个营1000多人防御,67军接防后,只派了1营500多人要守23个高地。 所以,从一开始接防方案的制定上,各部队的防御任务就要比以前更重。

基于这个前提,就把595团战斗力最强的先锋2营部署在了那拉战场的最前面,其中6连负责142、111、146、145、255、211等阵地,5连负责156、168、166、166无名、147等阵地。

不过就在595团全面接防前,昆明军区前指接到了侦查大队的情报,越军将在5月底6月初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军区经过2天的查证后,基本确定了情报的准确性,于是在5月17号把情报通报给了67军。

67军研判后认为,如果越军发起进攻,那么肯定会重点进攻142方向。届时6连的战斗任务可能就会比5连要重得多,可是6连的兵力全部分散在了阵地上,打起来没有预备队可用。于是就需要调整部署。调整哪儿呢——211高地。

因为211高地近两三个月几乎一枪没打,被称为“模范阵地”,所有人都认为是越军进攻概率最小的一个阵地。

于是就把防守211的6连6班抽出来作为142方向的预备队,让在147阵地当预备队的5连1班顶上去。

不过,阵地的部署权在军区前指,67军是没有直接调整各连队换防的权力的。这也是为什么直到5月29号5连才去接防211高地的原因。

结果,5连接手不到29个小时,越军就发起了进攻。进攻的重点不是之前研判的142,而是的211。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通过595团参谋长薛朝应的访谈得知,这个调整是67军直接调整的,事先595团并不知道。

这个换防除了时间上仓促外,还有其他弊端吗?有。

这个调整肯定是某位领导对着地图调整的。

因为从地图上看,211距离5连的166阵地更近一些。

可实际的情况是,从后方通往211高地,最方便的还得是经过255高地。也就是说,211高地从军事地形体系上是经255高地与146高地连在一起的,是在一条山腿上。

接防后的这次调整,把211高地从原来的体系中切出来给了左翼的5连,而5连的166阵地和211高地不在一条山腿上,在地形上它不是一个体系。

5连要支援211,从166过去更难,因为这条路不仅同样面临越军的火力封锁,并且全都是未知的雷场,相对来说还是从255高地过去更方便一些,如此一来5连对211的有效支援大打折扣。

这实际上是把211高地变成了突出于5连防御体系之外的一个孤岛。

5月31号上午10点,重伤的黄玉进从211高地2号哨位爬回的255高地是6连的阵地,不是自己5连,况且黄玉进下阵地后,对后面的战况并不了解。所以5连在当时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不知道哨位已经失守,也就没能上报和快速组织反击,失去了一个有利的反击时机。

当然,越军对211高地图谋已久,准备充分。在5连刚接手阵地的2天,就以一个连的兵力进攻我11个人防守的高地,即使没有调整部署,高地失守的可能也很大。

但是,这个调整,仍然是高地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越军占领了211高地的1号、2号哨位后,越南外交部马上通过广播电台大造声势,广播“夺回了被中国军队占领的高地”

我国外交部查问总参谋部,总参谋部查问军区前指,军区前指查问67军,丢了阵地怎么不报告?

一线连队都不知道战斗的详情,军和师就更不知道了,被问得莫名其妙,经过反复核查,直到下午3点才搞清楚情况,可这时候越军已经占领哨位8个多小时,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部署防御。

大家注意,这场战斗从现在开始已经不是单纯的阵地争夺战了,小小的2个哨位的失守竟引起了外交部的过问,595团乃至199师瞬间感觉到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595团命令3营7连排长刘海洋带着一个排反击211高地。

3营是团预备队,战斗打响后,前面的2营阵地吃紧,3营紧急驰援。刘海洋带领的一个排到了908阵地的时候,受命反击211高地。

以下的战斗过程是刘海洋的《战地日记》中真实的记载。

5月31号早上天刚亮,团指命刘海洋带领全排,每个人再扛一箱弹药从船头赶赴设在262高地的2营营指。在原来负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箱弹药,最少的负重也不少于70公斤,战士们走不动就爬,爬不动就拖,虽然先头部队在上午10点到达了262高地,可直到下午2点零5分1班3班才全部到齐, 2班还有个别体力差的战士没能赶到。

刚到的战士没能来得及休息,就奉命赶往908阵地。全排在下午4点10分赶到908时,天降大雨。战士们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而且还负重走了那么多的山路,可以说是筋疲力尽。

这时副参谋长朱宪宽也赶到了908,命令刘海洋带领本排的1、3班,在6连6班6名战士的带领下于下午4点20出发,务必在5点半以前赶到255高地见到3营长谭德生,然后向211冲击,夺回被敌人占领的高地。

6连6班在29号以前驻守211,对高地比较熟悉。

留给刘海洋他们的只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

战士们每人一包干粮,深一脚浅一脚地边走边吃,雨势虽比先前小了点,可交通壕里的泥浆已经漫过了膝盖,而且滑得厉害,稍不留神就会顺着坡滑出去一二十米, 每个人的身上手上都被碎石刮破了,就这样他们连滚带爬,终于在傍晚5点57分到了255高地。

谭德生

刚进洞,3营长谭德生就传达了上级的命令:晚18点整,我主力炮群将对211高地进行5分钟覆盖,5分钟后炮火延伸,命刘海洋带领本排的1、3班加强6连6班共26个人发起冲击,夺回211高地。

留给他们的只有5分钟时间。

刘海洋马上进行战斗分组,部署冲击方案,但还没布置完我军的炮声就响了。

刘海洋就在这种仓促的战斗准备中下达了冲击命令。我们的战士,就是在一天一夜没怎么吃东西,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冲向了敌阵!

下一期,将介绍英雄的刘海洋带队第一次惨烈的冲锋

来源:視觉传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