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平台暗斗升级!500万“罚单”引连锁反应,商家成受气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6:30 1

摘要:双11预热期刚至,不少家电商家就陷入调价困境,部分商家在抖音直播间的1.5匹空调标价1999元包邮,却收到京东方面通知,要求将价格上调至2199元与京东平台售价持平,否则将按合作协议执行后续流程。

双11预热期刚至,不少家电商家就陷入调价困境,部分商家在抖音直播间的1.5匹空调标价1999元包邮,却收到京东方面通知,要求将价格上调至2199元与京东平台售价持平,否则将按合作协议执行后续流程。

商家面临两难:若调价,抖音端前期靠低价积累的直播流量将流失,销量预计下滑三成,已投入的直播推广费也将白费。

若不调价,又担心重蹈美的500万罚单的覆辙,此前美的因价格违规被京东罚款的截图在商家群广泛传播,条款显示“价差超过10%可按最低50万起罚”,对年利润百万级的中小商家而言,这样的罚款足以冲击经营。

明明是双11冲量的关键期,商家为何反而陷入“调价丢单、不调价挨罚”的境地?京东与抖音的博弈背后,还有多少未被揭开的行业隐情?最终为平台暗斗埋单的,又会是谁?

一、商家的双11“钢丝局”

中小商家在双11期间的压力,远不止备货、物流等基础工作。

从备货端看,仅空调单品,商家常需储备500台以上库存,占用近100万货款,同时需实时跟踪物流时效,避免偏远地区订单因发货延迟被投诉,而更棘手的,是平台价格管控带来的经营矛盾。

按部分平台要求,商家需将抖音、拼多多等其他渠道的同款商品售价,调整至与该平台持平或更高。

调价后的数据显示,直播间咨询量普遍下滑50%,老顾客对“短期涨价200元”的质疑集中爆发,商家需额外投入人力解释“平台活动调整”,消耗大量精力。

若拒绝调价,平台巡查小组会在24小时内找上门,曾有商家因抖音电饭煲售价比京东低80元,被要求整改,最终通过额外投放5000元京东直通车广告才免于罚款,而这笔广告成本直接吞噬了该单品近半个月的利润。

更隐蔽的成本还包括“专属SKU”设计,为绕开平台比价规则,商家常给同一款商品标注不同型号后缀,或搭配不同赠品,表面上型号差异,实则功能、尺寸一致。

这种操作导致商家备货成本增加:仅定制差异化赠品就需额外支出3000元,详情页设计费单次2000元,双11期间因平台规则调整需修改3次以上,仅设计费就累计6000元。

多位商家向媒体反馈,双11的工作重心已从“打包发货、客服回复”转向“调整价格、核对优惠券、修改SKU”,甚至挤压了正常的休息与家庭时间。

二、500万罚单的“真面目”

商家的调价压力,根源在于那张引发行业震动的500万罚单。

从流传的罚单截图可见,美的被京东罚款的核心,是今年9月双11预热期违反“价格保护条款”。

其一款立式空调在京东售价4999元,同期京东内部其他授权店售价4799元,抖音直播间叠加专属券后降至4599元,拼多多更是低至4499元,均低于京东平台售价,触发了“商家在京东销售的商品,售价不得高于平台内其他授权店铺,且不得高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同款商品售价(含优惠券叠加价)”的条款。

此类价格保护条款在电商行业普遍存在,但执行力度差异显著。

去年双11,曾有三家小家电品牌因同款商品与京东价差50元被罚10万,商家以“价差源于其他平台主动补贴”申诉,却未获采纳,平台回复“最终售价不得低于本平台”。

为落实条款,京东组建了专门的巡查小组,成员多为年轻从业者,日常通过多账号登录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排查隐藏优惠券、蹲守直播间记录“券后价”,并截图存档作为判定依据。

一旦发现违规后,平台会先发送整改通知,24小时内未调整的,将按合作协议罚款,小品牌罚款多为5万-10万,大品牌因合作规模大,罚款金额直接升至500万。

对中小商家而言,这样的罚款力度难以承受,以年销量1万台、单台利润150元的空调商家为例,全年利润仅150万,50万罚款即意味着半年营收亏损,500万罚款则可能直接导致经营中断。

在罚单曝光前,行业已有“京东要求商家跨平台价格一致,且其他平台售价不得低于京东”的传言,进而引发“逼商家二选一”的争议。

美的连夜发布声明,否认价格违规并附上合作协议片段,但商家群反馈,协议中“主流电商平台”“合理价差”等表述模糊,平台掌握违规判定的主导权,这种“价格管控”本质与“二选一”类似,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低价销售权限,迫使商家在平台间做选择。

三、一场“价格”和“流量”的暗斗

500万罚单只是表象,背后是京东与抖音在双11期间的资源争夺。

面对“二选一”的争议,京东公关团队明确表示“罚美的500万、逼商家二选一均为谣言”,强调“要求平台内商品售价不高于其他渠道,是为保障消费者能买到低价商品”。

同时提及“关于京东的负面话题,近期在抖音及今日头条反复上榜,单日推送次数可达3次,甚至进入热榜前20,存在有组织传播的嫌疑”。

抖音内部负责电商业务的人士则直言,商家倾向于在抖音发力,核心是补贴模式更贴合商家需求。

抖音的补贴不局限于“平台直接降价”,而是结合直播场景设计“组合优惠”,商家发放100元直播专属券,平台承担50元成本;达人带货满1000单,还能额外获得2%返佣,且返佣实时结算,无需商家提前垫付资金。

京东今年双11的补贴力度较前两年明显减弱:去年家电类目“满3000减500”且名额不限,今年则调整为“满3000减300”,且需每日10点抢购名额,消费者抢券难度增加导致商家销量下滑,部分商家反馈,去年靠满减活动日均售出80台空调,今年仅能卖出40台,“补贴吸引力下降,消费者不愿下单”。

更让商家无奈的是,京东还存在限制商家参与抖音促销的行为:有商家计划在抖音“双11预售专场”推出某款冰箱,定价2999元(比京东低300元),却被京东运营告知“若执行该价格,将移出核心商家名单,商品无法进入京东首页推荐位”。

最终商家被迫将抖音售价上调至3299元,预售三天仅售出12单。

四、双11别跑偏

双11的初衷是“平台让利、商家冲量、消费者得实惠”的三方共赢,如今却逐渐偏离轨道,平台将精力集中在“抢商家、压价格”上,商家疲于应对规则调整,消费者看似能跨平台比价,实则难获真正的低价。

从消费者端看,“同款不同价”的背后常是“型号拆分”或“功能阉割”:某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在京东标价2499元且无满减,抖音平台的“定制版”虽售价2299元,却不含烘干功能,需额外支付300元才能选装。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要么多花钱买功能完整的商品,要么接受功能缩水的低价款,“比价”失去实际意义,不少消费者反馈“现在找‘同款同价’比登天还难,要么型号差一个字母,要么配件不一样”。

对商家而言,平台博弈不仅影响短期销量,更打乱长期规划:部分计划在双11后拓展抖音小店的商家,因“频繁调价、修改SKU、应对规则消耗过多精力,利润不足以覆盖成本”放弃计划。

还有商家关闭拼多多店铺,仅保留京东和抖音两个渠道,坦言“多平台运营太累,光是应对不同平台的价格规则就够了,根本没心思优化商品和服务”。

电商行业分析师指出,平台无需在“价格管控”上过度纠缠,应转向差异化竞争,京东可依托“上午下单下午到”的物流时效优势,强化“快消”场景的用户体验。

若每个平台都能发挥核心优势,商家自然愿意多渠道布局,既不会被规则逼迫站队,也能通过不同平台触达更多用户。

消费者也能根据‘想要快’还是‘想要直观了解商品’选择平台,无需在‘虚假低价’里绕弯。

这场围绕500万罚单的风波,更该让平台清醒:双11不该成为商家的“修罗场”。

若持续通过规则迫使商家妥协,最终的代价将由两部分承担,消费者会因商家不敢定低价而失去选择空间,中小商家会因经营压力加剧而逐步退出市场。

只有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给商家更多自主经营的空间,让平台竞争回归“服务本质”,双11才能真正回到“三方共赢”的轨道,实现真正的“实惠”与“省心”。

来源:科普10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