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神叫嚣圣诞节回家,撞上志愿军铜墙铁壁,最终被总统解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7:49 1

摘要:1950年那会儿,有个美国将军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人在当时,那可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1950年那会儿,有个美国将军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人在当时,那可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你想想,二战太平洋战场是他打下来的,战后的日本,他说话比天皇还管用。

秋天,他的目光落在了朝鲜半岛,搞了个仁川登陆,一下子就把战局给反过来了。

全世界的记者都围着他转,他抽着个大烟斗,对着所有人拍胸脯保证:“仗打完了,我让小伙子们回家过圣诞节。”

这话一说出口,那叫一个霸气。

背后是啥?

是美国刚打完二战,国力、军力都到顶了,从来没觉得自个儿会输。

可麦克阿瑟,包括他背后的整个美国,都漏算了一件事。

就在鸭绿江那头,一个刚满周岁的国家,正准备用他们完全看不懂的方式,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神话,按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摩擦。

在东京第一生命大厦的盟军总部里,气氛跟过节差不多。

麦克А瑟和他手下的军官们,围着地图指指点点,烟斗里的烟雾缭绕,就跟已经看到胜利游行了一样。

在他们眼里,那个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是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连像样的工厂都没几个,饭都吃不饱,还敢跟世界第一强国动手?

这不是开玩笑嘛。

这种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

你看美国那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把英国人赶走自己当家做主,到两次世界大战都让他们捞足了好处,最后成了世界老大。

在他们看来,这世界就一个道理:跟着我混,有肉吃;跟我对着干,那就得挨揍。

苏联那么个庞然大物,最后不也自己玩儿完了吗?

所以,当北京那边通过广播和外交渠道,一遍遍地警告“美军要是过了三八线,我们肯定不能坐视不管”的时候,华盛顿和东京的反应基本就是“听见了,但没当回事”。

他们觉得,这就是东方人爱说的场面话,吓唬人而已。

他们手上有最先进的F-86“佩刀”战斗机,天上的优势是绝对的;后勤补给,军舰从美国本土拉过来,跟流水线一样,要啥有啥;更别提,他们口袋里还揣着原子弹这张王炸。

有这些家底在,谁来了都得趴下。

麦克А瑟的“圣诞节攻势”,就是建立在这种绝对自信上的。

可就在1950年10月19号晚上,当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背着炒面和步枪,悄悄地渡过鸭绿江时,这剧本就开始往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方向跑偏了。

麦克阿瑟的侦察机天天在天上转悠,愣是没发现这几十万大军是怎么过来的。

为啥?

因为这支军队,跟他们交手过的任何对手都不一样。

他们白天就趴在山沟里、树林子里,披着伪装,跟大地融为一体;晚上一到,就靠两条腿在崎岖的山路上玩命地跑。

这不是一支靠装备打仗的军队。

美国大兵有鸭绒睡袋,有热咖啡,有肉罐头。

志愿军战士呢?

很多人连一身厚棉衣都没有,穿着单薄的胶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鬼天气里行军。

他们的伙食,就是一把炒面就着一口雪。

支撑他们的是一股劲儿,一股保家卫国的劲儿。

毛泽东主席给他们定了调子,讲得很实在:“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精神上,咱不怵你。

第一次战役打响,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稀里糊涂地就往后退。

但麦克А瑟这人特别犟,他坚持认为,这不过是中国派了点部队过来“意思意思”,不是真要打。

他给前线下了死命令:继续前进!

那个他吹嘘了半天的“圣诞节攻势”,正式开始。

他不知道,志愿军已经在前面给他挖好了一个巨大的坑。

在西边的清川江和东边的长津湖,几十万志愿军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一下子就把“联合国军”给切成了好几段。

特别是在长津湖,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就是那个在瓜岛战役里打出威风的王牌部队,碰上了他们这辈子最硬的钉子。

那里的风有多冷?

能把人活活冻死。

志愿军的战士们为了不暴露目标,能在埋伏阵地上一趴就是一整天,很多人就那么保持着战斗姿态,成了冰雕。

这种场面,把见惯了生死的美国老兵都给吓傻了。

一个被俘的美军军官后来回忆说:“我们当时就觉得,对面那些人不是正常人,他们是一种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力量。”

麦克А瑟的“圣诞节攻势”,最后成了一场“圣诞节大溃败”。

美军一路南逃,经历了他们建军史上最狼狈的一次撤退。

这位五星上将曾经在菲律宾说过“我会回来的”,这次在朝鲜,他连狠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的所有光环,都被志愿军嘹亮的军号声给吹散了。

“我们正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和一个全新的强国打一场全新的战争。”

这是麦克阿瑟兵败如山倒之后,发给华盛顿的电报。

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甚至开始胡言乱语,要求总统授权他使用原子弹,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去。

他这种疯狂的想法,恰恰说明他已经没招了。

常规打法打不赢,就想用最极端、最不讲理的方式掀桌子。

这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的无能和绝望。

远在华盛顿的杜鲁门总统也受不了了。

一个前线将军,居然想绑架整个国家的战略,这还了得?

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一纸命令,把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都给撸了。

麦克阿瑟的下台,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

它标志着一个神话的结束。

抗美援朝这场仗,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全世界:美国军队不是不可战胜的。

一个国家的骨气和尊严,不是光看你银行里有多少钱、仓库里有多少新式武器就能决定的。

这场战争,也让美国人第一次开始认真地琢磨自己的力量到底有没有边界。

后来在越南的烂摊子,更是把这种痛苦的思考放大了无数倍。

几万美国年轻人的性命,加上国内闹得天翻地覆的反战运动,让很多普通美国人开始犯嘀咕:我们嘴上喊着“民主”“自由”,跑到别人国家去打仗,到底是去解放别人,还是打着好听的旗号去抢地盘、当老大?

当那些军火公司的老板们,披着“民主”的外衣赚得盆满钵满,当美国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军事工业,不惜在世界各地挑起冲突的时候,那个所谓的“灯塔”,光芒就显得不那么亮了。

如今,中美之间的关系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大洋那头还是有人在喊“美国天下无敌”那一套。

他们还是只盯着自己的飞机大炮和银行存款,却忘了七十多年前那场在冰雪里分出的胜负。

新加坡有位很厉害的外交官叫马凯硕,他说过一句话,美国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有时候,一个民族的韧劲,一个国家为了保住自己最根本的利益豁出去的决心,也是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算不出来、也吓不倒的一部分。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国会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说。

但他再也未能指挥任何一场战役。

参考资料:

Halberstam, David.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Hyperion, 2007.

Fehrenbach, T.R. This Kind of War: A Study in Unpreparedness. Macmillan, 1963.

《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赤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