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好了,今天咱不讲那些教科书里干巴巴的玩意儿,就聊聊一场差点就能封神的仗,是怎么被几百个骑马的给搅黄的。
听好了,今天咱不讲那些教科书里干巴巴的玩意儿,就聊聊一场差点就能封神的仗,是怎么被几百个骑马的给搅黄的。
这事得从1940年说起。
那时候,重庆那边的大人物们,特别是蒋委员长,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为啥?
因为前面打了两场大仗,随枣会战和湘北会战,算下来,咱们跟日本兵的伤亡差不多是一点五比一。
这数字一出来,大伙儿都觉得,嘿,打了这么久,咱们不光没垮,还越打越明白了,摸清了小日本那几招“三板斧”战术了。
蒋委员长一高兴,在南岳开军事会议的时候,头一回提出要“转守为攻”。
可就在上上下下一片叫好声里头,日本人那边正憋着一个大坏水。
而有个人,他的一个小算盘,直接让这份乐观成了笑话。
这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原王”,汤恩伯。
故事得从两边说起。
先说日本那边。
第11军的头头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前任司令官冈村宁次是个明白人,他早就跟上头报告,说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搞“撒网式”占领,到处撒胡椒面,根本没用。
他提了个狠招:要打,就别小打小闹,直接对准中国军队的要害和心窝子打,速战速决,彻底打垮他们的心气儿。
这个毒计,后来就成了“枣宜作战计划”。
但接手这活儿的,是个叫园部和一郎的家伙。
这人刚从诺门坎战场上下来,因为打了败仗却“有远见”——提前把部队的军旗送回了后方,没让苏联人缴了去,反而还高升了。
园部和一郎这人,打仗不咋地,但玩心眼儿是一绝。
他一边签了字,同意了第二步打宜昌的计划,一边就跟手下参谋嘀咕,怎么把一个假消息给“漏”出去。
这不,戏就来了。
军统的特工在汉口抓了个女的,跟日本军官走得挺近,从她身上翻出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就写着“枣阳”、“包围”、“师团”这几个字。
这份情报送到重庆,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就是去年“随枣会战”的重播嘛!
日本人还是老一套,想在枣阳那块地儿把第五战区的主力给包了饺子,打完就撤。
既然“剧本”都送上门了,第五战区的李宗仁司令长官自然就按着老路子开始排兵布阵。
在这盘棋里,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又一次成了宝贝疙瘩——战略机动部队。
任务也跟上次一样:等日军进攻乏力,准备往回缩的时候,从侧后方杀出来,给他们来个狠的。
为了让汤恩伯这位心腹爱将放开手脚干,蒋介石在开打前还特地把他叫过去,当面给他吃定心丸。
委员长的意思是,长江防线固若金汤,你汤恩博只管带着部队在外线找机会,捅日本人腰眼子,这功劳唾手可得。
这份信任和偏爱,是汤恩伯发家的本钱,但也让他骨子里那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劲儿越来越足。
对他来说,打仗不是拼命,是门生意,得用最小的本钱,赚最大的利。
五月份,仗一打响,起初一切都跟重庆预想的差不多。
中国军队打打退退,一步步把日本人往预设的口袋里引。
李宗仁调兵遣将,正准备在襄河东边关门打狗,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日军主力突然一个急转弯,像一把烧红的刀子,直愣愣地插向了防守空虚的宜昌。
李宗仁一下就懵了,明白自己被耍了,但已经晚了。
宜昌是啥地方?
长江上游的咽喉,陪都重庆的大门。
陈诚的部队仓促应战,顶了一天就丢了。
整个第五战区的防线被拦腰斩断,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
那这时候,本该在敌人后方大显身手的汤恩伯在哪儿呢?
他确实在敌人后头,但他没去啃日军主力那块硬骨头。
当正面战场打得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时候,汤恩伯正带着他的集团军,像个捡破烂的,不紧不慢地跟在日本大部队屁股后面。
日本人为了跑得快,后方的补给线和刚占的县城,兵力少得可怜,有时候就百十来号人。
这对握着好几万人的汤恩伯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补药”。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一幅奇特的景象:汤恩伯的部队捷报频传,“光复”了枣阳,“收复”了当阳。
报上去的歼敌数字虽然每次都不多,但架不住次数多啊。
这种“打小仗,吃补药”的打法,是汤恩伯的看家本领。
他心里门儿清,部队想壮大,装备得自己想办法。
靠上头发?
得排队,还得看编制,抠抠搜搜。
自己缴获的呢?
那可都是实打实的,直接就能把自己的部队从“小米加步枪”武装成“三八大盖”,这买卖太划算了。
就在汤恩伯吃得满嘴流油的时候,一份情报让他眼睛都亮了:古城襄阳,日本人留下的兵力不到一个大队。
这可是“收复历史名城”的大功一件!
汤恩伯这人精明,不冒失,先派人化装成老百姓进去摸情况,确认消息属实后,连夜派兵摸了进去,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把襄阳给拿下了。
拿下襄阳后,汤恩伯从缴获的日军文件里得知,宜昌已经丢了,日军主力正在往回撤。
他心里清楚,再不主动搞点大动静,跟日军主力碰一碰,回头不好跟蒋委员长交代。
于是,他留下一部分人守城,自己带着主力部队,火速朝着荆门方向追了过去。
还真让他给逮着了,负责给日军大部队殿后的第39师团,被他死死地堵在了荆门城下。
这机会,简直是老天爷硬塞到他手里的。
这个日军第39师团,在日本陆军里是出了名的“新兵蛋子”部队,战斗力差得一塌糊涂。
就在不久前的白河战斗中,这个师团的部队就闹过一个大笑话,侦察兵把河中间的沙丘当成了对岸,指挥官下令冲锋,结果三百多个日本兵连同联队长,全在河中间被中国军队当成了活靶子,一个没剩。
眼下,这个师团经过连日奔波,弹药也快打光了,累得跟死狗一样,正是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
重庆那边,陈诚也急了,连发几封电报,严令汤恩伯猛攻荆门,配合其他部队,把这个日本师团就地解决掉。
可面对这个能让自己一战封神的机会,汤恩伯却开始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算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打攻坚战,是他一向最忌讳的。
他的部队,强在两条腿跑得快,搞运动战、游击战是好手,但没什么重炮,让他去硬啃一座城,那得拿人命去填。
伤亡一大,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这点家底就得打光。
这笔买卖,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就在汤恩伯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候,被围在荆门城里的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正哭爹喊娘地给园部和一郎发电报求救。
园部和一郎手上也没牌可打了,东拼西凑,最后只能把自己手里唯一还能动的预备队——骑兵第3联队派了出去。
当“日军骑兵大部队来援”的情报送到汤恩伯面前时,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这位手握数万大军的集团军总司令,听到这个消息,像是听到了世界末日一样,立刻下令:部队停止围攻荆门,全军后撤!
关键时刻,汤恩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本性,暴露得彻彻底底。
这真的是情报失误吗?
汤恩伯可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对日军的编制熟悉得不能再熟了。
他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师团下属的骑兵联队,撑死也就几百号人,两个中队的规模,连五百人都不到。
这跟那种五六千人还配装甲车的独立骑兵旅团,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区区几百个骑兵,怎么可能威胁到他的数万大军?
事后,他果然拿“情报有误,误将骑兵联队当成了骑兵旅团”当借口,把这事给圆了过去。
他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这一趟下来,收复了好几座城,战功簿上写得满满当当,资本捞足了,回重庆论功行赏肯定少不了他。
既然这样,又何必为了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师团,去啃那块硬骨头,崩了自己的牙呢?
就这样,一个全歼日军整编师团的机会,从他指尖溜走了。
侥幸逃生的第39师团安然撤退。
枣宜会战打完,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元气大伤,地盘被切成两半。
而汤恩伯,却靠着这一路“打巧仗”积累的战功和实力,声望日隆,为他日后拥兵数十万、坐镇四省的“中原王”之位,奠定了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本文仅用于分享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来源:冬韵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