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常被称为“隐形记者”,也始终选择保持低调。如同他的导师、《观察家报》(El Espectador)社长吉列尔莫·卡诺(Guillermo Cano)一样,哥伦比亚记者法比奥·卡斯蒂略(Fabio Castillo)坚信:记者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事实、报道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拉美新说观点
他常被称为“隐形记者”,也始终选择保持低调。如同他的导师、《观察家报》(El Espectador) 社长吉列尔莫·卡诺(Guillermo Cano)一样,哥伦比亚记者法比奥·卡斯蒂略(Fabio Castillo)坚信:记者本身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事实、报道的内容以及揭露的真相。他认为自己的道德使命是揭露权力的本质及其复杂性。 银行业便是其中之一。
八十年代,他将矛头指向了哥伦比亚国内最负盛名的银行家之一、格兰哥伦比亚集团(Grancolombiano Group)掌门人海梅·米歇尔森·乌里韦(Jaime Michelsen Uribe)。1982年,他与导师吉列尔莫·卡诺共同完成的调查报道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丑闻:该经济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包括洛佩斯(López)、米歇尔森等显赫家族——相互进行自贷交易,此举违反了哥伦比亚法律。此外,他们还进行投机操作,肆意挥霍民众的储蓄。
同期,他们还调查了哥伦比亚自由党议员海罗·奥尔特加(Jairo Ortega)在众议院的代理人——巴勃罗·埃斯科巴(Pablo Escobar)。卡斯蒂略发现了一张埃斯科巴因走私货物至厄瓜多尔被捕的照片,并掌握了这位当时在麦德林(Medellín)充当“社区罗宾汉”的犯罪记录。卡斯蒂略的严谨作风,揭穿了这张“社区罗宾汉”的伪装面具。
巴勃罗·埃斯科巴随即对《观察家报》展开报复。当该报刊出这张毒枭照片的当天,埃斯科巴买下了麦德林所有能找到的报纸,将它们堆成大火焚烧。有人劝卡斯蒂略离开哥伦比亚,称他时日无多。但他甚至不愿离开首都波哥大。人们在圣菲区(Santa Fe)为他找到一处公寓,试图让他隐姓埋名。这栋名为“通达马”(Tundama)的大楼四周环绕着妓院,据称每晚约有四十名女子负责在楼外看护。当局还为他配备了保镖。法比奥在后来的多次采访中坦言,乘坐公交车时身旁跟着保镖让他略感尴尬:“这实在荒谬。”
随后,谋杀案接踵而至。巴勃罗·埃斯科巴自认有权决定谁该活着谁该死,无论对方身居何职。1984年4月,当他下令谋杀哥伦比亚司法部长罗德里戈·拉拉·博尼利亚(Rodrigo Lara Bonilla)时,整个国家意识到将面临一种新型的暴力威胁——那些批评他的记者,要么被收买,要么被杀害。但吉列尔莫·卡诺无法被收买。他是个硬汉,怀揣使命。他没有屈服。1986年圣诞节前夕,他惨遭杀害。 在《观察家报》大楼前的红绿灯处行凶的杀手并不知道,吉列尔莫先生的车后座,还装着准备送给孙辈们的节日礼物。
卡斯蒂略非但毫不畏惧,反而在哥伦比亚继续抗争。当时他即将出版《可卡因骑士》(Los Jinetes de la Cocaína)这部经典著作,书中不仅揭露了企图掌控国家的贩毒网络,更揭示了其与银行界、政界的勾结。
巴勃罗·埃斯科巴曾致电给他,开始挑衅辱骂,逼他逃亡。卡斯蒂略的回应令这位大毒枭大为震惊。“曼努埃拉(Manuela)多大了?”他平静地问及埃斯科巴年幼的女儿。电话那头陷入死寂。卡斯蒂略继续挑衅:“若你来找我,我就去找曼努埃拉。” 毒枭顿时暴怒,挂断电话便派人追杀。
就在那个星期,《可卡因骑士》一书出版,彻底改写了哥伦比亚的新闻史。可惜卡斯蒂略没能亲眼看到它在国内书店陈列。 他被藏在汽车后备箱里运到边境城市伊皮亚莱斯(Ipiales),随后乘飞机前往厄瓜多尔基多(Quito),最终逃往美国迈阿密。在迈阿密,一位记者朋友警告他“迈阿密是麦德林的后院”,这个地方并不可靠。于是,他带着仅有的60美元前往西班牙,在马德里定居,直到90年代才回到祖国。
卡斯蒂略在《观察家报》工作至2016年,随后在墨西哥主编一份杂志。他最终得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帕勒莫社区的家中离世,享年65岁。对于一个曾被整个贩毒帝国追杀、藏在后备箱逃离故土的记者而言,这或许已是一种善终。他所留下的《可卡因骑士》,和他那通震慑毒枭的电话,共同定义了哥伦比亚新闻业最刚硬的骨气。
卡斯蒂略对毒枭的强硬回应,是孤注一掷的鲁莽,还是一名记者最后的武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思考。
来源:胡胡娱乐星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