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家伙,要说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懂排兵布阵的人,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个评价会落在一个“步兵排长”身上。
好家伙,要说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懂排兵布阵的人,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个评价会落在一个“步兵排长”身上。
这话可不是瞎掰,说这话的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他嘴里这个“步兵排长”,正是他的顶头上司,那个曾经手握四百多万军队、浑身美式装备的委员长——蒋介石。
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怎么就跟个小小的步兵排长挂上了钩?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钻到战场那堆炮弹坑里,才能看明白。
要论出身和履历,蒋介石那绝对是顶配。
他不是那种土匪窝里拉杆子起家的草莽英雄,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
年纪轻轻就去日本留学,念的是振武学校,后来又回国进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的还是当时最时髦的炮兵。
你想想,那时候浙江全省几千个考生里就挑了十四个,他就是其中之一,脑子肯定够用,人也够拼。
他事业的起飞点,是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黄埔军校校长的位置。
这黄埔军校,说白了就是蒋介石的家底。
他把从日本和苏俄学来的那套练兵方法,全用在了这帮热血青年身上。
硬是把一群学生娃,练成了一支让当时那些老军阀一听名字就头疼的队伍。
靠着这支本钱,他搞东征、搞北伐,吴佩孚、孙传芳这些当年响当当的人物,要么被他打垮,要么被他收编。
他还特会玩政治,拉一派打一派,把阎锡山、李宗仁这些地方实力派也治得服服帖帖。
那几年,他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从一个军校校长,一路坐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从这个角度看,他玩战略、玩权术,确实是一把好手。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
当一个人的心思,总是在地图上画来画去,琢磨的是怎么把这个省、那个地盘划到自己名下,而不是战场上下一秒子弹会从哪儿飞过来的时候,这仗,就没法打了。
蒋介石指挥打仗,有个出了名的毛病,叫“电话治军”,说白了就是遥控指挥。
他好像坐在南京的办公室里比前线的将军还清楚战场的状况。
他总觉得手下那帮将军们脑子不够使,非得自己亲自上手,细到哪个团要往东挪五十米,哪个营要守住哪个山头,他都要用电话直接下命令。
淮海战役里的杜聿明,就是吃这个亏最大的一个。
那时候,杜聿明带着几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杜聿明是个明白人,知道再待下去就是死路一条,就计划带着部队往西边突围,能跑出去多少是多少,好歹给老蒋留点本钱。
命令都准备下达了,南京的电话来了。
一封十万火急的电令,是蒋介石亲自发的,让他别往西跑了,立刻掉头往东,去救被围得更死的黄维兵团。
杜聿明拿着这份电报,心里那叫一个苦。
他一个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能不知道这时候回头就是往人家口袋里钻吗?
可官大一级压死人,尤其是在蒋介石的军队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根本就是句废话。
不听命令,就算侥幸跑出去了,回头老蒋也得找你算账;听了命令,就算全军覆没了,那责任也是最高统帅的,跟他杜聿明没关系。
最后,杜聿明一咬牙,执行了命令。
结果呢?
三十万精锐部队,在陈官庄那个地方,一个没跑掉,全被解放军给包了饺子。
黄维没救出来,自己也当了俘虏。
蒋介石一个电话,亲手把自己的家底给送了。
这种细到骨子里的遥控,根子就在于他对权力的控制欲。
他把战场当成了一盘棋,把手下的将军当成了不会思想的棋子。
他忘了,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那些棋子也都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说遥控指挥是战术上的毛病,那他更大的问题,在于他骨子里始终是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他看所有问题,都得先算一算政治账。
就说用人吧,在他那儿,“听话”比“能打”重要得多。
是不是黄埔出身,是不是对他忠心耿耿,这是第一标准。
胡宗南,他的心腹爱将,在进攻延安的时候吃了败仗,居然敢编个假战报骗他,说打了大胜仗。
蒋介石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是假的,可因为胡宗南是自己人,这事儿就这么轻轻放过了。
他觉得这是对心腹的“仁慈”,可他没想过,这对那些在前线拿命换战功的非嫡系部队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平。
一支军队,升官发财不看你打仗行不行,而是看你跟老板关系铁不铁,那这支队伍的心气儿,早晚得散。
再看他手下那四百万大军。
听着吓人,其实就是个“大拼盘”。
里面有他自己的中央军,还有广西的桂系、山西的晋系、西北的冯玉祥旧部,五花八门。
他这个“盟主”,主要靠金钱、官位这些好处来笼络大家,根本没有统一的军魂和指挥系统。
一到战场上,各个派系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想保存实力。
顺风仗的时候,大家跟着喊打喊杀,看着人多势众;一碰到硬骨头,遇到逆风局,立马就鸟兽散,谁也不肯出死力去救友军。
蒋介石的命令,出了他中央军的地盘,好使不好使就得看人家将领的心情了。
这样的军队,他根本没法真正地捏合成一个拳头。
最要命的,是他对自己对手的判断。
他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却好像从来没真正看懂过这个人。
红军长征的时候,他调集几十万大军在贵州布下天罗地网,自己还屁颠屁颠地跑到贵阳,准备亲自观看“围剿”大戏。
他把红军看成是一群走投无路的流寇,以为用地图上的箭头画一画就能把人堵死。
可他面对的,是一个把兵法玩活了的对手。
毛泽东指挥红军,这边嚷嚷着要打贵阳,吓得蒋介石赶紧把滇军调过来“救驾”。
等蒋介石的兵力被调动得团团转的时候,红军主力那边早趁着空当,悄悄渡过乌江,跳出包围圈了。
在蒋介石的思维里,红军是被他围在棋盘上的一颗死子;可在毛泽东心里,整个西南的山川河流、人心向背,都是他可以落子的地方。
他用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思维,去对付一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军队,这仗怎么可能赢?
等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也确实在日记里反省过自己的失败,列出了什么军事、经济、党务等一堆问题。
他也承认自己当年太骄傲,用人太“仁慈”(其实就是护短),指挥上也有毛病。
但写来写去,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归结到别人身上,觉得是美国的马歇尔耽误了他,是苏联的斯大林欺骗了他。
这份总结,有那么点自我批评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彻底失败找台阶下。
他可能到最后都没完全想通,他输掉的不仅仅是辽沈、淮海、平津这几场仗,他输掉的是人心。
当他的军队在前线吃空饷、做生意、欺压百姓,他的政府在后方搞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时候,就算给他再多一倍的美国飞机大炮,也救不了一个已经烂到根子里的政权。
白崇禧说他是个“步兵排长”,这话其实挺毒的,也挺准。
一个排长,需要干啥?
绝对服从上级,管好自己手下那几十号人就行了。
这恰恰就是蒋介石的风格:他要求手下所有将军都像排长一样,无条件地服从他这个“总司令”;而他自己,又像个操碎了心的排长,总想亲自去管战场上鸡毛蒜皮的每个细节。
退到台湾后,蒋介石在阳明山的官邸里,依然每天穿着军装,对着那幅巨大的大陆地图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毋忘在莒”四个大字,那是他余生的执念。
参考资料:
泰勒 (Jay Taylor).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9.
本文仅供休闲娱乐,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来源:夜聊故事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