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场仗,打到最后,让世界头号强国灰溜溜收手的,不是飞机大炮,也不是什么神兵天降,而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假话。
讲个真事儿。
有一场仗,打到最后,让世界头号强国灰溜溜收手的,不是飞机大炮,也不是什么神兵天降,而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假话。
这句假话,写在一封电报里,通过敌人的“王牌特工”亲手送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办公桌上。
直到四十年后,一份解密的档案才捅破这层窗户纸,大家伙儿才知道,原来当年朝鲜战场上,还有这么一出瞒天过海的大戏。
而导演这场戏的,是志愿军里一位谁也没听说过的“隐形将军”——丁公量。
1952年,朝鲜那地方已经打成了个烂泥塘。
上甘岭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地啃,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愣是被拖得没脾气,战线就像用铁水浇筑的一样,死死焊在三八线那儿,动弹不得。
这种磨洋工、不见尽头的烂仗,华盛顿那帮西装革履的先生们可受不了。
他们的军队是用来打闪电战的,不是在山沟沟里跟人拼消耗的。
新上台的总统艾森豪威尔,那可是二战欧洲战场的总司令,他竞选时就拍着胸脯保证要结束这场战争。
现在全世界都看着他,总得拿出点决定性的招数来。
于是,一个两年前的老剧本被翻了出来——仁川登陆。
麦克阿瑟虽然被解职了,但他那个从侧翼一刀捅进去、直接瘫痪对手的战法,对五角大楼的鹰派来说,简直就是戒不掉的瘾。
他们合计着,只要再来一次,从志愿军防线的软肋,也就是东海岸登陆,就能把几十万志愿军主力包了饺子,一举定乾坤。
在他们的沙盘上,东海岸那段地方,被红蓝铅笔画得密密麻麻,就等着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渡海而来。
可他们忘了,两年时间,足够让对手脱胎换骨。
志愿军不光是正面硬扛的本事见长,在那些看不见硝烟的地方,一张网也已经撒开了。
这张网的中心,坐着一个叫丁公量的人。
这人读过书,但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早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二十出头就带着情报组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玩得风生水起。
他看事情,总能看到骨子里去。
他判断,美国人想搞登陆,第一件事绝对不是调兵,而是派间谍,就像人打架前总得先瞅瞅对方的虚实。
他们得搞清楚,东海岸到底有多少兵力?
挖了多少工事?
粮食弹药能撑几天?
怎么把间谍送进来最快?
丁公量琢磨着,肯定是空投,像撒种子一样撒下来。
他这边刚合计完,那边就来了。
1952年夏天,一个没月亮的晚上,一架黑黢黢的飞机跟个大号蝙蝠似的,没开灯,贴着山头就飞过来了。
一个黑影顺着绳子哧溜一下就滑进了山林里。
这一幕,恰好被志愿军的夜间巡逻哨给逮个正着。
没费多大劲,这个伪装成当地老百姓的特务就被揪了出来。
丁公量亲自审他,没用什么大刑,光是聊天就把对方的心理防线给聊垮了。
那特务啥都交代了,最要命的是,他说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联络方式——信鸽。
都啥年代了,美军那边还玩这个?
在无线电满天飞的时代,用信鸽传递情报,听着就像个笑话。
但丁公量不笑,他马上就想通了这里头的门道:这玩意儿没法用电子设备侦测,特务揣着个鸽子笼,就跟走亲戚的老乡一样,谁会怀疑?
情报到手,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鸽子一放,神不知鬼不觉。
这一下,丁公量心里有谱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子里冒了出来。
他对着手下人说:“鸽子,得放回去。
但是它脚上绑的纸条,写什么,得由我们说了算。”
一场猫捉老鼠,不,应该说是“猫教老鼠送信”的游戏,就这么悄悄开场了。
丁公量手底下的人专门弄了个“假情报编辑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琢磨怎么骗美国人。
这活儿可精细,不能全说假话,那样容易露馅。
得九句真话里掺一句假话。
比如,某个小仓库的位置是真的,但里头存的不是弹药,是烂白菜;某个部队的番号是对的,但人数和装备全是我们编的。
一只只信鸽带着这些精心炮制的“绝密情报”,扑腾着翅膀飞回了美军的指挥部。
那边收信的人如获至宝,感觉自己把志愿军的家底都摸清了。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志愿军的反特部门跟开了挂似的,又抓了四个空投下来的特务,缴获了电台和密码本。
其中有个叫孙宪的,成了这个计划里最关键的一环。
孙宪本来是个中学老师,会好几国话,被韩国特务机关硬抓去当了间谍。
但他早年在中国的烟台生活过,对这里有感情,打心底里不想干这伤天害理的活。
被捕以后,他没等审,自己就竹筒倒豆子全说了,还主动要求帮忙。
这下好了,丁公量不光控制了敌人的信鸽,连无线电台都掌握了。
整个美韩部署在东海岸的情报网,等于是在给丁公量免费打工。
孙宪他们就按照丁公量的指示,定期给上头发电报,说自己又侦察到了什么“重大发现”,端掉了哪个“联络点”,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如何英勇地躲过了志愿军的搜捕。
那边的美军指挥部看着地图上一个个被标注出来的“志愿军兵力部署点”,兴奋得不行,还给这些“功勋卓著”的特工请功。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早就成了对手的喉舌。
时间一晃到了1953年初,美国的登陆计划——代号“8-52计划”,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庞大的舰队在周边海域集结,几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就准备在朝鲜半岛最窄的“蜂腰部”来个中心开花,一举结束战争。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份通过孙宪的电台发出的“最高级别”加密电报,十万火急地送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案头。
杜勒斯打开一看,脑子“嗡”的一下。
电报内容极其简单,就一组数字:
“中国志愿军一线部队现有兵力不少于83.6万人,另有朝鲜人民军近30万协同布防。
后勤系统已完全恢复,储备的粮食弹药,足以支持部队进行八个月以上的高强度作战。”
6万!
这个数字像一盆冰水,从杜勒斯的头顶浇到了脚后跟。
这比他们最坏的打算还要多出一大截。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就算他们成功登陆,也不是捅向软肋的一把尖刀,而是主动跳进一个由一百多万大军和充足补给构成的巨大陷阱里。
这不是奇袭,这是自杀。
杜勒斯不敢耽搁,拿着电报一路小跑进了白宫。
艾森豪威尔总统,这位戎马一生的五星上将,看着这份由自己最信任的情报网送回来的“铁证”,沉默了。
他打过二战,太清楚数字背后代表的意义了。
那不是纸面上的兵力,那是数不清的火力点、防线和后勤补给线。
硬碰硬,最好的结果也是惨胜,美国得在朝鲜流尽一代人的血,在与苏联的全球博弈中元气大伤。
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将军而非政客的选择,下令无限期搁置登陆计划。
失去了最后一张能一锤定音的军事牌,美国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回到板门店的谈判桌上。
那场让整个世界都捏着一把汗的登陆作战,就这样被一封假电报,消弭于无形。
战争结束后,丁公量再未踏足情报领域,他后来去了中国科学院当领导,管的是科学研究。
关于朝鲜战场上那场扭转乾坤的情报战,直到他去世,也未曾向家人和同事提及一个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徐焰.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来源:时光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