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它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随着全球老龄
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它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痴呆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疾病。
### 一、老年痴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老年痴呆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
1. **遗传因素**:约5%-10%的病例与家族遗传有关,如早发型AD与APP、PSEN1、PSEN2基因突变相关,而晚发型AD与载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
2.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聚集形成斑块,破坏神经元突触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3.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神经元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纤维缠结,阻碍细胞内物质运输。
4. **其他风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脑外伤、吸烟、缺乏运动及社交隔离等。
### 二、核心症状与疾病分期
老年痴呆的症状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轻度)**:
- 近事遗忘,如忘记刚发生的事或重复提问。
- 语言表达困难,如找词困难。
- 性格改变,如多疑、焦虑。
- 轻度空间感丧失,如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2. **中期(中度)**:
- 记忆力严重衰退,可能不认识亲人。
- 逻辑思维混乱,无法完成复杂任务(如理财、做饭)。
- 行为异常,如无目的徘徊或攻击性行为。
- 可能出现幻觉或妄想。
3. **晚期(重度)**:
- 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需24小时照护。
- 语言能力退化至仅能发出无意义声音。
- 运动功能受损,最终卧床不起,合并感染(如肺炎)导致死亡。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老年痴呆需结合临床评估、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影像学检查:
1. **病史采集**: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症状发展过程。
2. **认知评估工具**:如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3. **实验室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可逆性痴呆。
4. **影像学检查**:MRI显示海马体萎缩,PET扫描可检测脑内Aβ沉积。
需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疾病鉴别。
### 四、治疗与管理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综合干预可延缓病情:
1. **药物治疗**:
-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改善早期患者认知功能。
-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用于中晚期患者,调节谷氨酸活性。
2. **非药物疗法**:
- 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音乐疗法。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
- 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及照护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3. **照护要点**:
- 建立规律生活作息,避免环境频繁变动。
- 使用便签、日历等辅助记忆工具。
- 确保居家安全,如安装防滑垫、移除危险物品。
### 五、预防与前沿研究
1. **可控风险因素干预**:
-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 地中海饮食(富含鱼类、坚果、橄榄油)可能降低风险。
- 保持社交活动与终身学习。
2. **研究进展**:
- **靶向治疗**:如抗Aβ单克隆抗体(阿杜卡尼单抗)已获FDA有条件批准,但疗效争议较大。
- **生物标志物**:血液中GFAP、p-tau217等蛋白的检测或助力早期诊断。
### 六、社会支持与伦理思考
老年痴呆患者家庭常面临巨大经济与心理压力,需社会多方支持:
- 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喘息服务。
- 推动“痴呆友好社区”建设,减少歧视。
- 提前规划意定监护、医疗预嘱等法律事宜。
### 结语
老年痴呆不仅是医学难题,更是对人文关怀的考验。早期识别、科学干预与全社会的理解支持,能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更多希望。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或能实现从“延缓病程”到“逆转疾病”的突破。
来源:小宇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