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血液学事业已经走入了一个快车道,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迈向世界第一方阵的信心。”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如是表示。作为血液界领军人物,他主持会议多个环节,并发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血液学事业已经走入了一个快车道,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迈向世界第一方阵的信心。”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张晓辉教授如是表示。作为血液界领军人物,他主持会议多个环节,并发表了题为《AI多模态重塑“造血干细胞移植+X”——大数据驱动的诊治新范式探索》的报告,系统介绍了通过多技术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诊疗新范式。于此之中,他表示:“我们设想将新型靶向药物、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基因治疗、AI以及HSCT这五项技术相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技术融合创新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会议亮点纷呈
中国方案引领全球
本次大会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展示了血液病领域多项突破性进展。
曹雪涛院士介绍了CLEC12A、GLYR1等新型免疫靶点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胰腺癌等疾病中的治疗应用,强调智能组合式药物研发对推动免疫治疗技术突破的重要性;黄晓军院士系统阐释了单倍型移植作为免疫学研究模型的价值,指出该模型有助于发现免疫稳态重塑新策略;王建祥教授围绕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差的问题,探讨了改进疗效的新型疗法;陈苏宁教授梳理了AML诱导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胡豫教授深入探讨了重症感染所致凝血异常的新机制;彭军教授系统介绍了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治疗进展;李娟教授重点介绍了功能性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识别和治疗进展……
“中国学者已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与诊疗方案,广泛覆盖恶性、非恶性血液领域严重疾病如罕见病、出凝血疾病、感染性疾病、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等,以及移植领域。” 张晓辉教授特别指出,“北京方案”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持续引领全球HSCT领域学术发展浪潮,“上海方案”等中国特色诊疗方案亦获得广泛认可,彰显了中国智慧对全球血液学发展的贡献。
立足真实世界
持续推动HSCT后预防策略进阶
随着HSCT技术普及,感染防控成为影响预后的核心挑战。
张晓辉教授表示:“感染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日益攀升。推动CMV等感染预防的规范化,加强多学科交流合作与数据共享,是完善HSCT感染防治体系的重要举措。”
1。2022年,全球首款allo-HSCT后CMV预防药物来特莫韦在中国获批,防控策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三年多临床实践以来,来特莫韦已成为CMV预防的一线选择,深刻改变了我国移植后感染管理格局。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研究的坚实支撑。张晓辉教授介绍:“我们正推动预防策略向精细化、个体化、全程化演进。”
多项中国关键研究为此提供证据: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牵头完成的Ⅲ期研究首次验证了来特莫韦在中国成人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来特莫韦预防中位第+7天开始疗效安全性良好2,与全球Ⅲ期结果相当3,进一步推动了来特莫韦的本土化应用。
移植后“早起始”预防策略(移植后+1天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4被证实——对于高危患者,在移植后+1天(而非既往的28天内)启动来特莫韦预防,可进一步显著降低CMV感染发生率。目前,移植后应“尽早启动”来特莫韦预防已经被写入国内外指南5 6。
研究还探索了针片序贯预防,证实来特莫韦片剂、片(Ⅱ)和注射液三种剂型成人可互换使用,给高危患者早期CMV预防带来可能7 8 9 10。
研究也表明来特莫韦在特殊人群如单倍体移植11、脐血移植12及再障患者13中预防CMV疗效和安全性良好14。
针对观察到来特莫韦停药后感染增加的趋势2 12,研究发现,CMV特异性免疫有助于识别来特莫韦预防后成人迟发性csCMVi风险患者15。此外,2025年8月,来特莫韦200天新剂量方案在中国获批,针对高危患者将保护期延长至移植后200天,填补了100天后的预防空白。
“HSCT后CMV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张晓辉教授指出,“未来有望在HSCT、CAR-T以及免疫治疗过程中、于患者免疫与造血功能完成重建之前,更好地应用预防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免疫重建水平,助力实现治愈目标。”
面向未来
构建融合创新的防治新范式
尽管CMV感染防控取得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张晓辉教授坦言:“EBV、腺病毒、细小病毒等感染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亟待破解。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免疫重建质量等仍是影响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他提出三大方向:
一是进一步完善防治体系,深化全程化管理。在移植前实施分层诊断与分层治疗,提升HSCT前的微小残留病灶转阴率和完全缓解率,重视维持治疗,构建覆盖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继续探索将靶向药、CAR-T、基因治疗、AI技术与HSCT深度融合,形成“五位一体”融合创新模式。
三是加速中国原创新药研发。鼓励本土药企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开发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国产新药,在GVHD新药、抗病毒靶点发现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东方大国的血液学人,我们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责任。”张晓辉教授坚定表示,“我们将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让更多患者受益。为‘健康中国2030’和民族复兴贡献血液人的力量!”
张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兼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参考文献:
1. 许兰平.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的现状与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2): 217-224.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30811-00045.
2.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7302.
3. N Engl J Med. 2017 Dec 21;377(25):2433-2444.
4. A203 time exploration of initiating letermovir for the prevention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5.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8) : 617-62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8.001.
6.GROUP E W. Final CMV recommendations at ECIL-10 [J]. https://wwwecil-leukaemiacom/en/resources/resources-ecil, 2024.
7. Blood (2024) 144 (Supplement 1): 7292.
8. 来特莫韦片说明书
9. 来特莫韦注射液说明书
10. 来特莫韦片(Ⅱ)说明书
11. Haematologica. 2025;110(4):1005-1009.
12. Br J Haematol. 2024;204(6):2378-2389.
13. Infect Dis Ther. 2024;13(2):345-359.
14. 新型非核苷类CMV抑制剂预防allo-HSCT后CMV再激活的临床分析[J].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4,45(11):796-802.
15.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5;60(8):1137-1145.
审校:Vera
排版:Cole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