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是《科普法》修订后首个“全国科普月”。兰州市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以“黄河之滨科普行”品牌活动为龙头,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线上线下参与48.1万人次,有效激发了全民科学兴趣,营造了
今年9月是《科普法》修订后首个“全国科普月”。兰州市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以“黄河之滨科普行”品牌活动为龙头,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线上线下参与48.1万人次,有效激发了全民科学兴趣,营造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特色活动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节目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高位统筹部署,形成全域科普联动格局
兰州市科协前瞻规划,印发《关于广泛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指导文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为全市科普月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月10日,兰州市主场活动在甘肃科技馆成功启幕,设置“科普表演”与“科普展示”两大核心板块,汇聚33家单位,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碳生活等前沿与民生领域进行集中展示。8个县区积极响应,同步举办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推动优质科普资源持续向基层延伸拓展。多个街道社区、学校科技兴趣社团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针对群众需求,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上下协同、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迅速掀起了科普活动新高潮。
二、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科普活动品牌矩阵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机制,充分激活各类科普主体活力。各类科普基地发挥专长,精准服务。省妇幼保健院联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孕期健康科普资源标准化共享;省农科院开放农业科技场馆,促进先进技术下沉;野生动物园、海洋公园融合趣味互动与生态教育;弗雷科技基地以情景剧、科学魔术等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天庆博物馆航天讲座点燃探索热情;地震博物馆通过VR体验提升公众防灾技能;在兰高校院所则直观展示了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等高端平台面向公众开展空天地技术、眼健康、智能农业装备、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的深度科普,采用“理论+实操”的递进模式,有效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黄河之滨科普行”深入8个县区,以“科普展示+互动体验+健康服务”三维模式,打造移动的科普盛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反邪教宣传等活动覆盖广泛。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答活动,参与人次高达31.3万,极大地提升了科普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三、聚焦重点人群,实施精准科普服务
围绕科研人员、青少年、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动科普服务精准触达,有效激活基层科普网络的“神经末梢”。安宁区科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压力调适技巧,为科研人员注入“心”动能;城关区“齿界奇趣体验营”让孩子们化身“小小牙医”,在沉浸式中学习护牙知识;“AI启智 航空筑梦”讲座激发了对前沿科技的向往;七里河区“科创讲堂”和西固区科普夏令营通过动手实验、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在实践中培育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组织金城首席科普专家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科普讲座20场次;针对商户的食品安全科普、面向广大居民的秋季传染病预防课堂、灾后应急心理疏导讲座等,紧贴民生关切,普及科学知识,有力提升了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安全避险能力。
本次全国科普月活动,通过系统化的组织、多元化的主体、品牌化的活动以及精准化的服务,全面展示了兰州市科普工作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科普活动的传播力、影响力,更有力推动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加快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供稿:普及部、信息中心
来源:兰州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