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续两次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宽松节奏,难道就要就此按下暂停键?这背后,是美联储内部罕见的分裂,还是美国经济藏在数据里的真实隐忧?
10月2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全球金融市场的降息狂欢瞬间降温。
原本被市场视为“板上钉钉”的12月降息,硬生生从90%的高概率砸落到70%以下。
连续两次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宽松节奏,难道就要就此按下暂停键?这背后,是美联储内部罕见的分裂,还是美国经济藏在数据里的真实隐忧?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场“雾中驾驶”背后的门道,看清接下来全球资金的走向。
10月29日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本身其实没太多意外。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政策利率随之进入3.75%-4.0%的区间。
这个结果早就被市场充分消化,会前几乎没人质疑降息的可能性。真正的风暴,来自会议结束后鲍威尔的发言。
这位美联储掌舵人一开口就给市场浇了盆冷水。
他明确警告,别再笃定12月一定会继续降息,FOMC内部对下次行动的分歧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有时,对进一步降息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是明智之举”,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炸懵了此前押注宽松延续的投资者。
利率期货市场的反应堪称神速。发布会前,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概率高达90%,几乎是一边倒的乐观。
鲍威尔话音刚落,这一数字就断崖式下跌20多个百分点,最终停留在略低于70%的水平。
股市也立刻给出反应,主要股指纷纷承压下跌,原本的上涨势头被瞬间打断。
这场市场震动的核心,其实是美联储内部罕见的分裂信号。这次会议上,降息决定再次遭遇反对票,而且分歧的方向相当极端。
委员米兰坚持认为应该更大力度宽松,直接主张降息0.5个百分点;另一边,堪萨斯城联储主席理查德・施密德则明确反对任何降息,呼吁维持当前利率不变。
这种同一次会议出现两种极端反对意见的情况,可不是随便能见到的。自2000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只发生过两次。
这背后,是美联储官员们对美国经济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分歧,而这种分歧,恰恰源于当前美国经济最诡异的“矛盾态势”。
美国经济现在的状态,简直像是按下了“分裂键”。
一方面,作为经济支柱的个人消费表现相当坚挺,这块占GDP比重高达70%的领域,始终保持着稳健增长,不少经济学家因此上调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
看着消费数据,你会觉得美国经济依然动力十足。
但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却在悄悄降温。劳动力规模不断萎缩,就业形势持续放缓,和消费领域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
哈佛大学教授杰森・弗曼就提醒,从历史数据来看,当GDP和就业走势出现背离时,就业趋势往往更能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
这种矛盾让美联储陷入了两难。鲍威尔在发布会上也承认,当前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快速恶化,这说明美联储在判断经济走向时,手里的“指南针”已经不太好用了。
既要应对就业放缓的风险,又不能忽视消费带来的经济韧性,政策制定只能在这种纠结中摸索前进。
鲍威尔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当前的政策思路,“在雾中驾驶”。他说,如果你在雾中开车,自然会减速。
这句话透露出的信号很明确:未来美联储的降息步伐大概率会放缓,甚至不排除暂停降息的可能。
这次降息,美联储依然延续了之前的说法,称行动是为了管控就业形势恶化的风险。
但鲍威尔特意补充了一句“未来政策行动会有所不同”,这句话暗藏玄机,相当于直接告诉市场,下次不会再简单延续这次的降息操作,每一步决策都会更加谨慎。
另一个让美联储不敢贸然行动的原因,是经济数据的“断档”。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大量关键经济数据暂停发布,包括核心的就业统计数据都没了下文。
美联储只能靠着各州的失业保险数据和私营部门的零散数据来分析经济状况。
鲍威尔对此也表达了担忧,他说能察觉到经济正在发生一些重要变化,但很难深入掌握具体细节。
就像医生看病少了关键的检查报告,只能靠经验判断,这种情况下,任何激进的治疗方案都可能带来风险,美联储选择放慢脚步也在情理之中。
利率水平的定位,也成了分歧的焦点之一。
鲍威尔透露,许多FOMC成员认为,3%-4%的中性利率水平既不会刺激经济,也不会抑制经济。
当前政策利率已经降到3.75%-4.0%区间,距离中性利率已经非常接近。
他还特别强调,虽然不能说当前利率处于宽松区间,但显然已经比以往宽松不少。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楚:高利率对经济的压力已经缓解,之前的两次降息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没必要再急于推进下一步宽松,给经济一些消化政策的时间更重要。
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美联储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之前的宽松预期需要重新调整。那些押注12月必然降息的资金,现在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
股市、债市、汇市都可能因为这种预期差出现波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市场大概率会进入“猜谜模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放弃“躺平”等待宽松的想法。美联储的“雾中驾驶”意味着政策不确定性大幅上升,盲目跟风押注某一个方向风险极高。
保持观望态度,等待更明确的经济数据和政策信号,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美国经济的“矛盾态势”也提醒我们,不能再用单一指标判断经济走势。
消费的坚挺和就业的放缓,背后是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不是靠几次降息就能解决的。
美联储的谨慎,恰恰说明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远超表面数据呈现的样子。
接下来,市场的目光会紧紧盯着两方面。一是即将发布的经济数据,一旦政府停摆结束,积压的数据会集中公布,这些数据将成为判断经济真实状况的关键。
二是FOMC成员的公开表态,从他们的言论中,或许能提前捕捉到12月会议的政策风向。
鲍威尔的“雾中驾驶”论,不仅是对当前美联储政策的生动描述,更揭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共同困境。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任何政策制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谨慎前行或许是当下最理性的选择。
这场降息预期的反转,也给市场上了生动一课:永远不要对政策走向形成单一预期,敬畏市场的不确定性,才能在波动中守住自己的资产。
12月的美联储会议会不会降息,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美联储已经把“谨慎”二字刻在了接下来的政策制定中。
来源:科技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