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血管院士张伯礼:重阳节后,每天吃降压药的男士,注意7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5:34 1

摘要:“我每天按时吃降压药,血压却总是忽高忽低,是不是药不管用了?”每到节日后,尤其是像重阳节这样“聚餐+登高+饮酒”的节日过后,门诊里总会多出一批“血压不听话”的男性。

“我每天按时吃降压药,血压却总是忽高忽低,是不是药不管用了?”
每到节日后,尤其是像重阳节这样“聚餐+登高+饮酒”的节日过后,门诊里总会多出一批“血压不听话”的男性。

明明吃了药,血压却像坐过山车,甚至有人出现了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的情况。张伯礼院士提醒:节后这些“老毛病”看似小事,实则暗藏风险。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重阳节之后,每天都在吃降压药的男士,为什么更要格外注意?又该注意哪7个关键点?

节日前后,生活节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全都在变化,尤其是到了重阳节这样有“登高”“饮酒”“团聚”传统的日子,血压波动就成了“节日后遗症”。

有些人节日期间喝了点酒,摄入了高盐高脂食物还不算,作息也乱了,甚至忘记吃药;还有人节后情绪低落,出现“节后综合征”,这些都会让血压变得不稳定。

别小看这种波动,特别是对于每天都在吃降压药的中老年男性来说,血压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危险,容易诱发心梗、脑出血等意外。

很多人会误以为:“我吃了药,血压就该稳定。”


药物不是万能的保险锁,生活习惯才是那把真正的钥匙。

一个常见误区是:只相信药,忽视生活管理。
一些人早上吃完药就觉得“高枕无忧”,却不管晚上吃了多少咸菜、喝了多少酒、打了多少麻将。结果,药效顶不住生活给的“反向助攻”。

还有人会在血压稍微正常后擅自减药或停药,觉得“好了就不用吃了”。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控制,而不是“吃几天药就能根治”的小病。

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压一压就下去”,很多药物是通过对血管、肾脏、交感神经系统的长期调节,才慢慢起效。

男性的血压调节系统本就存在一定劣势。
研究发现,雄性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管弹性和交感神经兴奋度,这让男性在面对应激刺激时,血压更容易“蹿上天”。

再加上男性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生活中也更容易忽视身体信号,例如头晕被当成疲劳、心慌被误认为“喝多了”,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尤其是节日期间,聚会应酬、饮酒熬夜,是不少中年男士的“标配”。这些行为会让原本就“紧绷”的血压神经彻底失控。

张伯礼院士提醒,男性在节后的一周内,是血压波动的“高发期”。特别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哪怕每天都吃药,也不能放松警惕。

第一,按时服药,不可随意调整剂量。
节日后即使血压看起来正常,也不能擅自减药,应该继续维持医生开的剂量。血压稳定≠病好了,而是药物起作用了。

第二,清淡饮食,尤其要控制钠盐和脂肪。
节日吃多了咸肉、腊肠、火锅,节后一定要“刹车”,多吃蔬菜、豆制品和低脂蛋白食物,让血管缓口气。

第三,保持规律作息,别熬夜补剧、赶工。
熬夜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让血压“夜间高峰”。每天至少保证6~7小时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

第四,适度运动,不要突然高强度锻炼。
节后很多人冲动“报复性锻炼”,登山、快走、打球一上来就猛干,结果血压一飙,反而出事。建议从散步、舒缓运动开始,循序渐进。

第五,定时测血压,记录变化趋势。


不是“感觉好了”就不用测。每日至少测两次血压,记录在血压本上,如果发现波动剧烈,及时联系医生。

第六,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控制压力。
节后工作压力陡增,容易焦虑、烦躁。情绪波动是血压波动的重要诱因,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情绪。

第七,不要滥用保健品或“降压偏方”。
节后常有人走亲访友时带回“神奇中药”“降压茶”,但这些未经验证的东西可能干扰药效,甚至导致肝肾负担。

从生理机制上讲,血压是血管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

当你吃了太咸的食物,血液里的钠离子升高,肾脏会保留水分以稀释钠,血容量增加,血压就上去了。

当你熬夜、焦虑或喝酒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飙升,血管收缩,血压再次“往上冲”。

而降压药的原理,是让血管松弛、减慢心率、减少水钠潴留。但如果外界刺激太强,药物的“调节能力”就容易被打破。

就像你一边踩刹车,一边又在猛踩油门,车怎么可能停得住?

当然可以,而且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研究表明,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8周就能让收缩压下降5~7mmHg。

饮食方面,采用DASH饮食(富含钾、钙、镁,低钠低脂)也能有效辅助降压。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略:喝水不足也会影响血压。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感知口渴的能力下降,如果水喝得太少,血液粘稠度上升,血管更容易阻塞,间接导致血压升高。

张伯礼院士一直强调:高血压不是靠吃药“压一压”就完事,它需要长期管理、多维干预。

特别是节日后这段“过渡期”,是最容易忽视、但也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段。

中年男士更要警惕,不要等到头晕、胸闷才想起测血压;也不要觉得“吃了药就万事大吉”,真正的健康,从生活里的细节开始。

重阳节刚过,你是不是也感觉身体有点“上火”?
如果你也在吃降压药,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上面这7条?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节后血压小烦恼”,也可以点赞、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守护血压稳定这道“隐形防线”。

参考文献:

1. 王继光.《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10):889-902.

2. 张伯礼.《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与思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1-5.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