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张北县二台镇的一片示范田里,机器轰鸣,不是普通的收割,而是一场严格的“期末考试”。82.6亩谷子,实收51.02吨! 当这个数字被现场测产专家高声报出时,很多老把式都忍不住惊呼:“这可是坝上啊!啥时候谷子能打出这么‘横’的产量了?”
你有没有想过,在曾经“种一坡,收一车”的坝上高原,如今收割谷子竟然用上了北斗导航?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张家口张北县上演的农业奇迹。
前几天,张北县二台镇的一片示范田里,机器轰鸣,不是普通的收割,而是一场严格的“期末考试”。82.6亩谷子,实收51.02吨! 当这个数字被现场测产专家高声报出时,很多老把式都忍不住惊呼:“这可是坝上啊!啥时候谷子能打出这么‘横’的产量了?”
可能您会对“实测水分31.2%”这个数据有疑问。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刚收获的谷物水分大,直接称重是“毛产量”。折合成13.5%的安全水分后,平均亩产高达491.3公斤,逼近千斤大关! 这不仅创下了张家口坝上地区的谷子产量新纪录,更传递出一个重磅信号:咱们北方的旱作农业,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技术革命。
创造这个奇迹的主角,名叫 “张杂谷25号” 。它可不是“外来和尚”,而是咱们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土生土长”的自育品种。今年是它首次在坝上地区大规模“闯天下”,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万亩,堪称一炮而红。
它的“硬核”之处,在于骨子里的 “抗逆性” 。今年的天气,可以说是“地狱难度”:苗期低温多雨,像是给幼苗洗冷水澡;灌浆期又遇上阴天,光照不足,好比饿着肚子长身体;成熟期更是来了场冰雹“突击检查”。可“张杂谷25号”愣是挺直了腰杆,实现了“活秆成熟”——即谷穗金黄饱满,而秸秆依然青绿多汁。这不仅意味着谷粒丰收,还额外收获了亩产1.05吨的优质鲜秸秆,这可是牛羊过冬的“营养面包”。抗倒伏、抗病虫害,让它成了农民口中“让人省心的好庄稼”。
好种子还需好方法。“张杂谷25号”的高产,绝非靠天吃饭,而是一场 “天、地、人”合一的精准农业秀。
· “北斗”引路,精准不迷航: 播种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如同给拖拉机装上了“自动驾驶大脑”。笔直的行垄,精确的株距,为后续的机械化管理和收割打下了完美基础,土地利用率达到最高。
· “黑白膜”覆盖,科技保墒温: 全程覆盖的特制黑白地膜,一面保湿增温,一面抑制杂草,好比给土地穿上一件“智能羽绒服”,在干旱寒冷的坝上地区为谷子幼苗营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小温室”。
· 无人机植保,变量做“SPA”: 植保无人机不再是简单喷洒,而是根据传感器数据,进行“精准变量作业”,哪里需要打多少药,电脑说了算,节药增效,环保安全。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田间植株整齐得像受阅的士兵,长势旺盛,管理效率飙升。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背景下,“张杂谷25号”的推广意义非凡。它为“水改旱”地块、以及需要与蔬菜、马铃薯倒茬的土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黄金选择。
想象一下,那些因为水资源紧张而不得不放弃高耗水作物的地方,那些被视为“边际”的贫瘠土地,正因为这样的耐旱高产作物,被重新赋予了生产潜力。这不仅仅是多收了几百公斤谷子,更是为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挖掘出了新的“粮仓”和“肉库”(谷草兼用)。它探索的,是一条用科技赋能、与环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颗小小的张杂谷,背后是几代农业科学家的心血,是北斗卫星、智能农机与古老土地的深情对话。它让靠天吃饭的无奈,变成了人定胜天的底气。这不仅是一场产量的胜利,更是一场农业科技的胜利,为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那么,您觉得这种“硬核”谷子的推广,会给咱们国家的农业和餐桌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您家乡又有什么让人惊艳的新品种或新技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点击关注@小华杂谈,一起解锁更多农业的“黑科技”!#三农##种植小技巧#
来源:小华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