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自在菩萨,修行深妙般若智慧到达究竟彼岸之时,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构成人我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为空,从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
《心经》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妙般若智慧到达究竟彼岸之时,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构成人我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为空,从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舍利子啊!物质现象(色)与空性没有区别,空性与物质现象也没有区别;物质现象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物质现象;感受、思想、意志、心识,也同样是这样。
舍利子啊!诸法的真实本质是空性,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在空性之中,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感受、思想、意志、心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识界,乃至没有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由于没有所证悟的智慧和所得的境界,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最终达到究竟涅槃。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深层阐释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为般若经系列中最为简明扼要、博大精深的代表作。经文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涵盖了般若思想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修行者日常背诵的佛经。
《心经》以"空性"为主要内涵,认为对空性的觉悟可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证得小乘涅槃与大乘菩提果位。其空性思想贯穿声闻、独觉、菩萨三乘,故般若经被称为"三乘之母",而《心经》则被视为浓缩般若思想精髓的经典。
"观自在菩萨"中的"观"不是用肉眼观看,而是以佛法智慧观照;"自在"指对一切不再挂碍,不再执着;"菩萨"意为大悲心,发大愿求大觉并度化众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表明菩萨修行般若智慧已达到极深的境界。
"五蕴皆空"是《心经》的核心思想。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即构成人的物质与精神要素。佛家认为,人并非由固定不变的实体组成,而是由这些要素因缘和合而成,因此没有自性恒常存在的"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经》最为人熟知的句子。这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指出物质现象与空性本质上是不二的。物质现象是缘起而生,缘起即空;空性不是虚无,而是缘起的本性。正如水与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不同的,也是一体的。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描述诸法空相的特性。诸法(一切现象)没有真实的生灭、垢净、增减,因为它们的本质是空性,而空性本身超越了这些相对的概念。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阐述了在空性中,一切相对的二元对立都不存在。这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现象的本质是空性,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说明了菩萨对十二因缘和四谛的观照。十二因缘和四谛都是缘起法,其本质也是空性,因此没有实有的"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同样没有实有的"苦"、"集"、"灭"、"道"。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指出,菩萨因彻见一切法空,没有所求,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明了般若智慧是成佛的根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将般若波罗蜜多比喻为殊胜的密咒,因其能破除一切愚痴黑暗,消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心经》的咒语,意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速速证得觉悟"。
《心经》之所以被广泛传诵,不仅因其简短精炼,更因它在极短的篇幅中,将佛法的精髓——空性智慧,以最精辟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不仅是修行者日常修持的指南,更是理解大乘佛法核心思想的重要经典。
《心经》的翻译者为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其译本流传最广,成为后世学习《心经》的标准版本。玄奘法师的译文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使得《心经》能够被广泛传播和理解。
在佛教修行中,《心经》是观照空性的根本法门。通过修习《心经》,修行者可以逐步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正如文中所言,"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正是《心经》所指引的修行道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