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时有三种心态万万不可有,一旦带着这样的心念,越修业障越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9:30 1

摘要:唐朝开元年间,终南山深处常有修行者隐居,山间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清泉潺潺,是世人眼中难得的清净之地。长安城外有座普济寺,寺里有个年轻僧人叫慧明,年方二十,自幼出家,通读佛经,却总觉得自己修行不得要领 —— 打坐时杂念丛生,诵经时心不在焉,甚至偶尔还会生出烦躁之

唐朝开元年间,终南山深处常有修行者隐居,山间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清泉潺潺,是世人眼中难得的清净之地。长安城外有座普济寺,寺里有个年轻僧人叫慧明,年方二十,自幼出家,通读佛经,却总觉得自己修行不得要领 —— 打坐时杂念丛生,诵经时心不在焉,甚至偶尔还会生出烦躁之感。他听说终南山有高僧隐居,能指点修行迷津,便收拾行囊,辞别师父,独自前往终南山求道。

慧明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三天,终于在一处竹林掩映的茅庐前,见到了传说中的高僧玄空。玄空法师年过七旬,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正坐在茅庐前的石凳上煮茶,茶香袅袅,与山间的竹香融为一体。​

慧明恭敬地跪在玄空面前,双手合十,语气恳切说道:“法师,弟子慧明,来自普济寺,恳请您指点修行之道。”

玄空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温和地看着慧明:“施主远道而来,先喝杯茶,歇歇脚吧。修行之事,急不得。”​

慧明接过玄空递来的茶碗,温热的茶水入口,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他正想再次开口询问修行之法,玄空却先说道:“你可知修行最忌三种心态?若带着这三种心念修行,非但不能精进,反而会让业障越来越重,离正道越来越远。”​

慧明心中一震,连忙问道:“法师,弟子愚钝,不知是哪三种心态,还请您详细指点。”​

玄空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缓缓说道:“第一种万万不可有的心态,便是‘急功近利,求果心切’。”​

他指了指茅庐前的一株小树苗,继续说道:“你看这株松树,从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需经历风雨洗礼,方能扎根土壤,枝繁叶茂。修行亦是如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日积月累,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感悟。可如今许多修行者,刚入门便想着‘开悟’‘成佛’,打坐几日便盼着能‘见性’,诵经几遍就希望能‘消业’,一旦短期内没有收获,便心生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继而放弃修行,或是寻求旁门左道,最终误入歧途。”​

慧明听到这里,脸上露出羞愧之色。他想起自己在普济寺时,为了能尽快 “有修行成效”,每天强迫自己打坐四个时辰,可越急越静不下心,反而杂念更多,甚至因为久坐伤了身体,后来还偷偷试过一些所谓的 “速成法门”,结果不仅毫无效果,还让自己心神不宁。​

慧明愧疚地说:“法师,弟子之前便是如此,总想着快点有收获,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玄空点了点头,说道:“急功近利之心,源于对‘结果’的执着。修行的本质是修心,是修正自己的念头和行为,而非追求外在的‘成果’。就像这煮茶,需用文火慢慢煮,才能煮出茶香;若用猛火急煮,非但煮不出好茶,还会把茶煮焦。修行也是一样,需一步一个脚印,用心体会每一次打坐的平静,每一次诵经的感悟,哪怕每天只有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也能成就大道。反之,若一心求快,只会让心越来越浮躁,杂念越来越多,业障自然越来越重。”​

慧明恍然大悟,连忙说道:“弟子明白了,以后定要摒弃急功近利之心,脚踏实地修行。”​

玄空微微一笑,继续说道:“第二种不可有的心态,是‘傲慢轻视,自满自足’。”​

他起身带着慧明走进茅庐,茅庐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床、一张书桌和几个蒲团,书桌上放着几本翻开的佛经。玄空指着佛经说道:“佛法博大精深,如大海般浩瀚,就算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领悟。可有些修行者,刚读了几本佛经,懂了一些粗浅的道理,便觉得自己‘悟透了佛法’,开始轻视他人 —— 见其他修行者打坐,便觉得对方‘杂念太多,不得要领’;见普通人生活,便觉得对方‘沉迷世俗,愚不可及’;甚至见长辈或高僧,也觉得对方‘不如自己’,不肯虚心请教。”​

玄空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傲慢之心,是修行的大忌。一旦生出傲慢,便会关闭自己的‘心门’,再也无法接纳新的知识和感悟,修行也会停滞不前。更严重的是,傲慢会让人变得自私、刻薄,忽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这些都会积累业障,让自己离修行的正道越来越远。”​

慧明想起去年寺里来了一位新的小沙弥,小沙弥年纪小,对佛法了解不多,经常向慧明请教问题。可当时慧明觉得自己读的佛经比小沙弥多,便常常摆出一副 “高人一等” 的姿态,对小沙弥的问题敷衍了事,甚至偶尔还会嘲笑小沙弥 “愚笨”。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的傲慢之心,确实可笑又可气。​

慧明羞愧地说:“法师,弟子之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总觉得自己懂的比别人多,对他人不够尊重。”

玄空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修行者应常怀谦卑之心,明白自己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就像这终南山的泉水,若总是高高在上,不肯向下流淌,便会变成一潭死水;唯有谦卑向下,才能汇入江河,滋养万物。修行者也是如此,唯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境,积累善业,远离业障。”​

慧明重重地点头,将玄空的话牢记在心。​

玄空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第三种不可有的心态,是‘执着表象,偏离本心’。”​

他带着慧明走出茅庐,来到山间的一处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溪边有几块石头,上面放着一些修行者常用的念珠、木鱼。玄空指着这些物品说道:“念珠、木鱼、袈裟,这些都是修行的工具,是帮助我们静心、专注的辅助之物。

可有些修行者,却把这些外在的表象当成了修行的‘本质’—— 他们每天拿着念珠念诵,却不明白念珠的意义是‘收心’,反而执着于‘念了多少遍’‘念珠是不是名贵材质’;他们穿着华丽的袈裟,却不注重内心的清净,反而执着于‘袈裟的款式’‘他人是否羡慕’;甚至有人把‘打坐的姿势’‘诵经的声调’当成修行的关键,一旦姿势不对、声调不好,便觉得自己‘修行无效’,却忘了修行的核心是‘修心’。”​

玄空弯腰从溪水里捡起一片落叶,说道:“就像这片落叶,它本是树木的一部分,落下后能滋养土壤,这是它的‘本心’。可若有人执着于落叶的‘颜色是否好看’‘形状是否完整’,而忽视了它的本质作用,便是偏离了本心。修行也是一样,若执着于外在的表象,而不注重内心的修正,便会本末倒置,不仅无法精进,还会因为过度执着而产生烦恼,积累业障。”​

慧明想起自己之前打坐时,总执着于 “姿势是否标准”,一旦觉得自己的坐姿不对,便会心神不宁,甚至中途放弃打坐;诵经时也总在意 “声调是否好听”,若旁边有一点动静影响了自己的声调,便会心生烦躁。现在才明白,自己一直执着于这些表象,反而偏离了修行的本心。​

玄空看着慧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慧明,你能明白这三种心态的危害,便是修行的一大进步。修行之路漫长且坎坷,难免会生出各种杂念和不良心态,但只要能及时发现、及时改正,始终坚守本心,就能不断清除业障,朝着正道前行。”​

从那以后,慧明便留在了终南山,跟随玄空修行。他摒弃了急功近利之心,不再强迫自己追求 “快速进步”,而是每天按时打坐、诵经,用心体会每一次修行的过程 —— 打坐时,若杂念丛生,便轻轻将心思拉回呼吸上,不焦虑、不烦躁;诵经时,若心不在焉,便重新调整状态,专注于经文的含义,不敷衍、不急躁。​

他也放下了傲慢之心,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虚心向玄空请教;看到其他修行者,便尊重对方的修行方式,不随意评判;甚至遇到山间的村民,也会主动打招呼,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挑水、劈柴,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了谦卑和尊重。​

他也不再执着于修行的表象 —— 念珠用的是普通的木头念珠,却能在念诵时静心专注;打坐时姿势偶尔不标准,却能专注于内心的平静;诵经时声调不那么动听,却能深刻理解经文的道理。他渐渐明白,修行的本质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心的清净和慈悲。​

日子一天天过去,慧明的心境越来越平和,杂念越来越少。以前打坐时,他总是坐不住,不到一个时辰就想起身;现在,他能静下心来打坐两个时辰,甚至更久,且内心平静无波,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以前诵经时,他总觉得经文晦涩难懂;现在,他能从经文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并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待人更加友善,做事更加沉稳。​

一年后,慧明辞别玄空,准备返回普济寺。临行前,玄空对他说:“慧明,你这一年的修行成果显著,已初步清除了之前因不良心态积累的业障。但你要记住,修行之路没有终点,回到寺里后,仍要坚守本心,警惕那三种不良心态,方能不断精进,修成正果。”​

慧明对着玄空深深鞠了一躬:“多谢法师一年来的指点,弟子定不会辜负您的教诲,会一直坚守正道,用心修行。”​

回到普济寺后,慧明果然如玄空所说,始终保持着平和、谦卑、不执着的心态修行。他不仅自己进步显著,还经常用玄空教给他的道理,帮助寺里其他僧人 。​在慧明的影响下,普济寺的修行氛围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僧人摒弃了不良心态,用心修行,寺里的香火也越来越旺盛。​

许多听过慧明讲经的人,都深受启发,纷纷调整自己的修行心态,不仅在修行上有了进步,在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和、友善。慧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从千里之外赶来,只为听他讲经说法。​

慧明看着远方的终南山,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玄空法师当年的指点。而他也会将这份 “修心” 的智慧一直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在修行之路上避开误区,清除业障,走向清净、自在的境界。​

终南山的云雾依旧缭绕,山间的泉水依旧潺潺,而慧明的故事,也像这山间的清风一样,传遍了四方。

来源:小橘子励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