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随着天气转凉,“甲流”又悄然进入高发季。朋友圈里越来越多“发烧请假”的消息,让人不禁打个寒颤。
但更值得警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了”,结果一拖再拖,症状愈演愈烈。
医生提醒:甲流并不等于普通感冒,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有两件事,千万别做!
不少人中招后第一反应是:“应该就是普通感冒,扛扛就好了。”可实际上,甲流——全名是甲型H1N1流感,它是由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和传播性都比普通感冒更猛烈。
普通感冒往往是慢慢开始,症状轻微,低热、流鼻涕、打喷嚏,几天就能自己好。而甲流的表现则更“暴力”:发病迅速、体温飙升、浑身酸痛、乏力明显,很多人还会出现剧烈咳嗽、喉咙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更重要的是,甲流还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一旦感染甲流,风险成倍增加。
第一件:发烧了还硬扛、不去看医生
“我年轻,身体好,这点小病不算啥。”——这是很多人感染甲流后的第一反应,结果往往是:扛着扛着,就进了急诊。
事实上,甲流病毒在进入人体后的前48小时复制最为迅速,这个阶段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病毒扩散、炎症失控,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若在发病后两天内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等,能够显著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所以,如果你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高烧超过38.5℃,持续两天不退全身酸痛、乏力明显咳嗽剧烈、气促、呼吸困难食欲明显下降,伴有呕吐或腹泻划重点:甲流不是“感冒拖一拖就好”,早干预才能防止病情恶化。
第二件:症状刚缓解就立马“进补”或锻炼
很多人一退烧,立刻开始“猛补”:鸡汤、羊肉、红枣枸杞轮番上阵,觉得“病了一场,趁机补补元气”。
还有人病刚好两天,就穿运动鞋上跑步机,想用汗水“排毒”。
但医生表示,这种做法风险极大。甲流后期,身体免疫系统仍处于恢复期,这时“进补”或“猛锻炼”,不仅不会让你更快好,反而可能让你再次中招。
“补得太补”,会造成体内虚火上升、湿热堆积,反而加重咽喉肿痛、咳嗽;而“锻炼太猛”,则容易导致体力透支,病毒残余反扑,甚至诱发心肌炎。
医生建议:
退烧后至少静养3–5天饮食保持清淡、营养均衡锻炼应从散步、拉伸等轻缓运动开始,循序渐进一句话总结:甲流后恢复,靠的是“缓”,不是“补”或“冲”。
1. 接种疫苗,别犹豫
很多人对流感疫苗的态度是“可打可不打”,但事实是: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60%以上的住院风险,尤其是老年人、慢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疫苗几乎是“必选项”。
建议接种时间:每年10月底前完成效果最佳
2. 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
这三件事听起来老套,但仍然是最有效的防传播方式。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多的地方风险高,尤其是学校、地铁、商场等密闭空间。
外出戴口罩,尤其是在人群密集场所回家立刻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天气允许时,尽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 保持好睡眠、好情绪、好免疫力
甲流之所以有机可乘,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掉链子”。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都会削弱抵抗力。
医生建议:
每晚保证7小时睡眠饮食营养均衡,减少辛辣油腻学会调节情绪,适当运动提升免疫力你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其实才是最坚固的“防线”。
1.一人确诊,全家警惕
家里一旦有人确诊甲流,其他人就要立刻采取防护措施:
患者尽量单独居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分开使用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2. 家人需观察自身症状,必要时及时就医
如果家属也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尽早就诊,切勿自行服药或“拖一拖看”。
值得注意的是: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随意服用或储备药品,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或耐药风险。
甲流不是新鲜事,但年年都有人“中招”,不是因为病毒厉害,而是因为我们轻敌。
别再把甲流当“小感冒”,也别等症状严重了才慌张就医。科学认知,及时应对,避免误区,才是我们最该做的事。
愿你我都能平安度过这个流感季,不慌、不拖、不误诊。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甲型H1N1流感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2023年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