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下午,由娄底市美术馆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潇湘美学与云寓之境——‘云寓·刘云艺术展’学术座谈会”在娄底市美术馆举行。座谈会围绕“潇湘美学”主题,邀请了近20位来自北京、长沙及娄底本地的批评家、美术馆馆长和学术研究者,深入探讨了
“云寓·刘云艺术展”于娄底市美术馆展出,将于今日落幕。一个多月以来,展览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众多观众,激起了广泛的文化共鸣,对娄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月25日下午,由娄底市美术馆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潇湘美学与云寓之境——‘云寓·刘云艺术展’学术座谈会”在娄底市美术馆举行。座谈会围绕“潇湘美学”主题,邀请了近20位来自北京、长沙及娄底本地的批评家、美术馆馆长和学术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刘云如何将传统精神与当代语境相融合的创作实践。这场学术活动成为本次展览圆满收官的标志。
中西对话的艺术路径
张鹏、杨灿伟、薛良虽视角各异,却共同确认了刘云“西画转向中国画”的核心路径,并一致肯定其三大特质:保留西画底色、坚守情感与意境、持续自我更新的特质进行。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馆长张鹏认为,刘云的创作延续了中西艺术对话与碰撞的脉络。回溯20世纪,许多艺术家从西画转向中国画,部分艺术家彻底投入传统,临摹复制古人;而另一些则将西画经验融入中国画创作,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刘云显然属于后者。对色彩的独特驾驭是他作品的显著特征:对色调的敏感、对色阶的精细把握以及冷暖色调的巧妙融合,均体现出因西画训练而形成的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其画面呈现出一种朦胧而和谐的美感。同时,这种“可控里的不可控”恰好区别于传统笔墨的程式化,构成现代水墨的魅力。刘云个案提示我们:同一地域文化(潇湘、洞庭)在不同艺术家身上会生成差异化、个人化的现代经验;持续跟踪这样的个案,才能为中国画在复杂当下的未来发展找到具体可借鉴的路径与问题。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研究员杨灿伟以“常看常新”作为“云寓”的观展感受。他认为,刘云的作品不受传统图示束缚,信息量大、细节丰富、形式语言多样,即使仅有五十几幅画作也让人觉得丰富且意犹未尽。刘云的画作被归类为水墨画而非中国画,这种命名反映了艺术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强调了当代性和对传统的自由扩展。作为一个从油画转向水墨画的艺术家,刘云展现了对画作整体感的强烈把握,尤其在表现夜晚和光的营造上具有代表性。他的作品中,夜晚的场景和月亮的象征意义在水墨画中较为罕见,显示了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性。此外,刘云的作品在专业性和大众性之间达到了统一,既具有高专业门槛的复杂性,又以色彩的响亮和愉悦吸引大众,这种结合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不同层次的观众。杨灿伟还提到刘云作品的文创开发潜力,暗示了其艺术价值在其他领域的延伸可能性。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研究员薛良非常认同刘云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创新、不断尝试新题材的做法,同时对其高产表示敬佩。他认为,在当今这个艺术创作技术多元化、中国艺术创作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家主体思考和情感的缺失。许多作品虽然视觉冲击力强,却难以触动人心。而刘云从西画转到中国画的同时,保留了对每件作品进行微调、追求不同意境的好习惯,这一点值得现代水墨创作者学习。同时,刘云注重情感表达,这与他长期作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极强的管理者身份相结合,使作品既符合时代审美,又具有深刻内涵。其作品不应仅用传统的中国画评价体系来衡量,偏爱满构图形式和平远视角,这与传统中国画的平衡、通透、留白有所不同,却符合今天的审美习惯和建筑空间结构,且偏爱用蓝色营造静谧的氛围。
新作《二十四节气》系列令薛良印象深刻。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时间认知体系,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走向世界的文化共通性。薛良建议,若从策展与传播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可适当弱化个人情绪的比重,增设面向大众的普及版本,让海外观众更容易体会节气背后的自然节律与东方智慧,从而“讲好中国故事”,放大这一文化符号的国际影响力。
湖湘山水的美学意象
来自湖南各个美术馆的嘉宾们足湖湘山水与地域文脉,对刘云的艺术展开深入解读。
湖南美术馆学术交流部主任阎学武表示,刘云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优秀艺术家的三大特质:深厚学养与独特认知、自然和谐的画面布局,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持久吸引力与创新性。中国美术经历了从追随西方到逐渐建立自信的发展历程,而刘云从“85美术新潮”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引领者之一。他的作品以湖湘山水为美学意象,成功地将多种看似对立或独立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作品中既有具体的意象,又有抽象的表达。阎学武认为,与许多其他水墨艺术家的不同,刘云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笔墨工艺,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具时代感的表达。
湖南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黄嘉以“艺术缪斯如何降临”为题,分析刘云的艺术之路:童年记忆与专注力。刘云在其童年之时便展现出安静的特质与出色的手工能力,这种早年即显现的专注和“心流”的创作状态,与他如今画作中弥漫的静谧气息有着相通之处;诚与真。刘云在创作中始终强调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命体验。他的作品源于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即便是描绘二十四节气中的寒冬景象,也以红色传达其独特的情感温度与内在体悟;选择水墨。刘云注重在画面中偶尔融入“不合理”的视觉元素,以此营造陌生化效果,同时探索水墨材质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表现上的“不可能性”。例如,他可能会在画作完成后重新调整某些部分如月亮,以捕捉那倏忽而至的灵光;回归童年。刘云计划自七十岁起,重新回归到早年洞庭湖的生活经验,以童年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开启新的创作。这种向童年与故乡的诗意回望,对逝去时光的深沉追溯,赋予其作品特有的情感表达。
芒果美术馆馆长幸鑫表示,从刘云的作品能看到他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变。早期的油画充满哲思,理性且富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后来转向中国画创作后,在技法和构图上依然保持理性,画面中的光和亮点都遵循逻辑。然而,近年来他的作品感性元素渐增,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意境也愈发深远。此次展览上的部分新作打破构图平衡,以光点赋予山水灵气,这与注重感性和理性结合统一的中国诗学理念契合。刘云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这体现了他对艺术本质的追求,也是他不断求变却始终关注与观众情感共鸣的体现。
岳阳市美术馆馆长王峰表示,此次展览分别从作品的地域性、独特性以及精神指向带给他三点启示,尤其是地域生活经验成就了绘画图式的独特性。王峰认为,刘云早年在岳阳成长,并长期在岳阳工作和生活,曾任岳阳市美协主席,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岳阳及洞庭湖的地域文化。从早期以洞庭自然景观为主题,到如今构图中仍隐现地域风貌影响,他的作品展现出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个人经验。一直以来,岳阳相关的经典绘画图示层出不穷,如“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景孤帆”、马远的《水图》之“洞庭风细”,以及齐白石借山图里的洞庭君山。刘云对地域景观的体验,使作品既反映个人感受,又透出对现实的超脱。同时,岳阳市美术馆的发展与刘云紧密相连,2020年新馆的开馆首展即为刘云艺术展。作为地方美术馆,应聚焦本地艺术史及地域美术史研究。刘云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岳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刘云为座谈会嘉宾导览
艺术对话的现场与平台
展览举办期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多次组织师生前来观摩、学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陆序彦指出,本次展览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他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其对刘云作品的观感:田园牧歌、墨水交融与中西合璧。他认为,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物欲横流的喧嚣世界中,刘云笔下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令人心驰神往。作品中墨水运用巧妙,层次丰富,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观念完美融合,为观众开拓了新的审美视角与思考空间。
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湖南人文科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谷重认为,刘云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视角,值得进一步探讨与解读。传统国画强调意象合一,通过对比手法和层次推进营造深远空间感,引发观众的人生思考。刘云的作品在笔墨上具有可衔接性:其笔法融合颜色变化,替代传统墨分五色;色彩以色块形式呈现,增强层次感。他借助光影营造朦胧淡远的境界,通过现代手段推进传统,融合文化关键因素,使作品形式新颖且富有深意。同时,刘云的构图不依赖传统层次推进,而是通过色彩融入笔法和光影运用,营造饱满空间感和代入感,使观者仿佛进入其曼妙空间。这种境界营造上与阿拉伯绘画有共通之处,强调光的作用,体现其对光影的独特理解。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彭波副教授和蒋秀召副教授也先后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观展体验。本次为娄底本地艺术家与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刘云从湖南走向全国的路径,其作品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与开阔视野,对本土青年艺术家具有示范与激励作用,为地区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座谈会嘉宾观展中
本次展览艺术家刘云全程参与了本次学术讨论活动。他对与会专家的深入剖析与真诚建言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参与此次座谈会的嘉宾多为80后、90后,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给他带来了新的启迪:“我非常重视年轻人对我的作品的评价。因为你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审美趋势和艺术发展的路径。我希望在今后有机会听到更多年轻人对我的作品的评价,你们的视角和思考对艺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期待与你们共同探讨艺术的未来。”
作为座谈会的主持人李辉武将研讨内容总结为三句话以回应主题“潇湘美学与云寓之境”:第一,文脉传承。潇湘美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它既包含了江湖诸野的多元性,又体现了远离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江湖之远文化属性,这一点在刘云作品有深刻体现;第二,艺术审美。岳麓书院的“学达性天”匾额启示我们追求一种通灵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追求超越了世俗的局限,直指精神的高远与自由,这一点在刘云笔下的灵山秀水中尤为突出;第三,创作方法论。刘云的绘画创作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中西融合艺术路径,他将西方艺术技法与东方艺术精神相结合,展现了主体自觉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娄底市美术馆负责人、“云寓·刘云艺术展”策展人谢争艳表示,精心设计的展陈只是搭建了一个舞台,真正让舞台焕发生命力的是作品本身,以及各位专家赋予其的思想光芒。刘云的艺术创作展开了一幅丰富的学术画卷,而各位专家则深入解读了艺术家如何根植于潇湘美学、并构建出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次座谈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为娄底市美术馆的学术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为娄底这座城市积累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契机。
(来源:湖南省画院)
艺术家简介
刘云,湖南岳阳人,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七、八届理事,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长城画院副院长,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创作活动及代表作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当代美术》《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及个人收藏。2008年受外交部邀请创作的21米大型中国画《灵山秀水·梦江南》永久陈列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办公楼大使宴会厅,2012年受外交部邀请创作的大幅中国画作品《潇湘春晖图》永久陈列在中国驻冰岛大使馆。国画作品《夕阳无语山更静》于2016年被外交部收藏并陈列于驻香港特派员公署。2017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灵山秀水——刘云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出版有《刘云作品油画精选》《刘云画集》《山水清音——刘云画集》《跨界·造境——刘云艺术档案》《云峰有约——刘云中国画作品集》《灵山秀水——刘云中国画作品集》《清风掠过——刘云水墨作品集》《刘云艺术档案·2014-2020》等。
来源:文化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