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恩师空降华北,竟对功臣连下“3道杀令”,只因他说了句实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6:02 1

摘要:一辆军用车的后座上,萧振瀛一言不发,车窗外的景物一晃而过,都是灰扑扑的。

1937年秋,津浦线上的风,刮在人脸上跟刀子似的。

一辆军用车的后座上,萧振瀛一言不发,车窗外的景物一晃而过,都是灰扑扑的。

他刚从一场要命的刺杀里逃出来,心里头乱成一团麻。

这事儿怪就怪在,下令要他命的人,是他过去的老上司,一手拉扯起西北军的冯玉祥。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也不是谁看谁不顺眼。

这事牵扯到南京的蒋介石,牵扯到整个华北战局,更牵扯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北军,怎么就在抗战的大潮里,自己先把自己人给冲散了。

要说清楚这事,得把时间往前倒腾几个月,回到那年八月的南京。

那时候,卢沟桥的枪声已经响彻全国,整个国家都动了起来。

还在欧洲转悠的萧振瀛,接到蒋介石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让他立马回国。

人一到南京,屁股还没坐热,一纸任命就下来了:第一战区上将总参议。

任务听着简单,做起来要人命:立刻去华北,把刚在平津吃了大亏、军心涣散的第29军给稳住,帮着宋哲元把队伍重新拉起来。

这活儿不好干。

那时候的华北,乱成了一锅粥。

日本人明着打,暗地里还安插了无数的特务和汉奸。

29军的那些将领,上阵杀敌个个是好汉,可玩起政治心眼,就差得远了。

就说那个潘毓桂,靠着一张嘴,就能在宋哲元和他的心腹大将张荩忱之间挑拨离间,搞得两位主官互相猜忌,心里有了疙瘩。

宋哲元,这位在喜峰口用大刀砍出威风的将军,那段时间人彻底垮了。

手下的人不和,身边分不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心里的火和愁没处发泄,最后把自己给熬出了一身重病。

这病不光是身体上的,更是心里的。

萧振瀛的到来,就像是给这摊乱局里扔进了一块石头。

他本来就是29军出去的老人,跟这帮将领关系深厚,但又因为之前的一些内部矛盾被排挤走的。

现在蒋介石派他回来,看中的就是他这个“局外明白人”的身份,既懂西北军的门道,又不受当前矛盾的牵连。

到了华北,萧振瀛没耽搁。

他先是利用自己的老关系,三言两语把宋哲元和手下将领之间的误会给解开了。

接着,他开始着手整顿部队。

按照南京的意思,原来那个响当当的“第29军”的番号,要撤销掉。

部队扩编,变成了三个新的军:第59军、第68军和第77军。

这手腕相当高明。

明面上看,是29军打得好,给你扩编,是奖励。

可实际上,蒋介石把“29军”这面在华北非常有号召力的地方大旗给抽走了。

现在是全面抗战,整个国家只能听一个人的指挥,那就是南京的蒋委员长。

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新编的这三个军,番号加起来是14(59军取5+9=14,68军取6+8=14),说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

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的冯治安部,给了个“77军”的番号,也算是一种肯定。

靠着“萧大哥”的面子,萧振瀛很快就把局面稳住了。

他还把一些东北军和地方杂牌武装也拉了过来,都划归到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旗下。

眼看着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就要成型,华北的防线也快稳住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消息传来了:冯玉祥要来华北,担任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节制包括第一集团军在内的所有部队。

冯玉祥这个名字,对于西北军出来的人,分量太重了。

他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始人,是所有将领精神上的“大家长”。

可自从中原大战输了以后,这位曾经的大帅就没了兵权,成了个光杆司令。

淞沪会战的时候,蒋介石让他当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结果他到了前线,基本上没起什么作用。

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忙得脚打后脑勺,他倒好,大部分时间都在防空洞里“躲飞机”。

这也不是说他怕死。

他手下带的都是中央军的部队,指挥起来根本不听他的。

话说重了,把蒋介石的家底拼光了,要落个“借刀杀人”的罪名;话说轻了,没人把他当回事。

他干脆就啥也不管了。

蒋介石也知道他的难处,就把他调到华北来。

这一招,在蒋介石看来是一举两得。

一方面,用冯玉祥的老资格和威望,去整合那些桀骜不驯的西北军旧部;另一方面,也把冯玉祥这个昔日的对头,牢牢地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消息传到华北,宋哲元、萧振瀛这些将领,一开始都挺高兴,觉得老长官来了,大家心里有了主心骨,纷纷准备迎接。

可谁也没想到,冯玉祥接下来的所作所为,让这份期待,一步步变成了警惕,最后直接走向了决裂。

冯玉祥到了沧州前线,他没有以一个战区司令的身份,通过正常的军事系统下达作战命令。

他干了几件让所有人都犯嘀咕的事。

第一,他派自己的私人秘书,绕开集团军司令部,一个个地去找下面的军长、师长,让他们私下里把部队拉一部分出来,组建一个直接听他指挥的“总部直属部队”。

第二,除了军委会统一发的密码本,他又给每个将领发了一套新的密码本,用来跟他个人进行秘密联络。

这哪儿是要组织抗战的样子,这分明是在挖墙脚,想重建自己的私人武装。

这下,那些刚刚当上军长的西北军将领们都懵了。

他们早就不是当年跟着冯玉祥打天下的小兵了,现在一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他们赶紧来找萧振瀛商量怎么办。

萧振瀛的态度很明确,也很硬气。

他对大家说:“冯先生来华北领导我们抗日,这是好事,我们欢迎。

但是,我们现在是国家的军队,吃的是国家的粮饷,一切行动都要按照国家的法纪来办,要听从军事委员会的统一指挥。

不能再搞过去那一套了。”

这话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时代不同了。

现在不是军阀混战,凭着“老师”“学生”的香火情就能拉队伍的时候了。

全国抗战,军令必须统一。

任何想另立山头、搞私人势力的做法,都是在破坏抗战大局。

有了萧振瀛这句话做底,将领们心里就有数了。

他们开始对冯玉祥敬而远之,能不见就不见,能躲就躲。

冯玉祥派副司令鹿钟麟去下令,让各个军出击包抄日军。

结果,只有一支部队象征性地动了动,打了两枪就回来了,其他的部队根本就没动弹。

第59军的代理军长李文田私下里跟别人说得更实在:“咱们手里就这点本钱,要是听他的,跟日本人拼光了,以后还拿什么当军长、当司令?”

冯玉祥一看,自己的命令根本出不了司令部的大门,气得火冒三丈。

他不去想是不是自己的做法过时了,也不去反思自己这种急于抓兵权的样子有多难看。

他把所有的账,都算在了萧振瀛的头上。

他认定,就是萧振瀛在背后煽动大家,跟他作对。

于是,昔日的袍泽之情、长官的爱护,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必须除掉萧振瀛这个绊脚石。

冯玉祥一连下了三次密令,要刺杀萧振瀛。

可笑的是,他派去执行任务的卫队长,偏偏是萧振瀛的旧识,而且萧振瀛还救过这个卫队长的叔叔。

卫队长心里过意不去,前两次都找借口说没找到下手机会,给糊弄过去了。

到了第三次,冯玉祥下了死命令,再不动手就军法从事。

卫队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埋伏在萧振瀛的必经之路上。

结果那天也巧,萧振瀛半路上因为有事提前下了车,刺客的子弹全都打在了空车上。

枪声一响,事情就彻底败露了。

军统的戴笠早就派人盯上了冯玉祥的一举一动,这下正好抓了个现行。

消息传开,整个华北军界都炸了锅。

宋哲元更是气得拍桌子,放出话来:“我们弟兄们就算都死光了,这个部队他也别想拿走!”

事情捅到了蒋介石那里。

这次,蒋介石没有像过去处理军阀矛盾那样和稀泥,而是把这件“下属刺杀上级”的丑闻直接公开处理。

这盘棋下到这里,冯玉祥已经输得一干二净。

他因为一己的权力私欲,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竟然向正在前线浴血抗战的同僚举起屠刀。

他的政治生命,在这一刻就终结了。

不久,他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职务被撤销,那个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的战区也随之解散。

冯玉祥被解除了所有军职,成了一个彻底的闲人。

几年后,他在从美国返回中国的轮船上,因火灾遇难。

而萧振瀛,在这场风波之后,继续在抗战的各个战场上奔波。

参考资料:

《冯玉祥日记》,冯玉祥 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萧振瀛先生访问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1992年版。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本文仅供休闲娱乐,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来源:青史悠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