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社会底层?撕开标签看真相,这3个痛点才该被关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4:37 1

摘要:打开社交平台,总能看到“网约车司机是社会底层”的讨论:有人说“没本事才去开网约车”,有人觉得“干这行的都是没选择的人”。明明是服务千万人的职业,为啥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背后3个现实戳中痛点,可真相远比标签复杂。

网约车司机为啥被贴“社会底层”标签?3个现实戳中痛点,真相没那么简单

打开社交平台,总能看到“网约车司机是社会底层”的讨论:有人说“没本事才去开网约车”,有人觉得“干这行的都是没选择的人”。明明是服务千万人的职业,为啥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背后3个现实戳中痛点,可真相远比标签复杂。

第一个让标签生根的,是“低门槛”带来的刻板印象。

多数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要求很简单:有驾照、无重大事故记录,部分城市允许租车加入。不用高学历,不用专业技能,只要愿意出车就能干——这种“人人可做”的门槛,让不少人默认这是“底层职业”。就像北京的网约车司机老周,之前在工厂上班,工厂搬迁后没找到合适工作,花几千块租了辆车就成了司机。他说:“别人问我干啥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开网约车,总觉得人家会看不起。”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现在的司机群体早已不是“没选择”的代名词。上海的95后司机小吴,白天开网约车,晚上直播分享跑车技巧,每月收入比坐办公室的同学还高;深圳的王师傅以前是开餐馆的,疫情后转行跑车,凭着熟悉路况和热情服务,成了平台的“金牌司机”。低门槛不代表“低水平”,只是给了更多人灵活就业的机会。

第二个痛点,是“看得见的辛苦”和“看不见的保障”。

打开司机的接单软件,满屏都是“今日目标200单”“距离冲单奖还差30单”的提醒。为了多赚点钱,司机们往往早上6点出车,凌晨1点才收工,一天跑1000多公里是常事。饭在车里吃,水不敢多喝,就怕耽误接单。更让人揪心的是保障问题:多数司机没有社保,出了交通事故只能自己承担;遇到恶劣天气,既要担心安全,又怕订单少赚不够租金。

西安的李师傅去年冬天在雪天出车,为了避让行人撞到护栏,不仅修车花了8000多,还因为没法接单少赚了半个月收入。“没社保、没医保,不敢生病、不敢出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他的话,说出了很多司机的无奈。这种“辛苦又脆弱”的生存状态,成了“社会底层”标签的推手。

第三个误区,是把“职业”和“阶层”画上等号。

有人觉得,网约车司机靠“卖时间、卖体力”赚钱,就该归为“社会底层”。可他们忘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广州的张师傅开网约车前是做建材生意的,后来行业不景气才转行,现在他一边跑车,一边还在寻找创业机会;杭州的刘师傅把跑车当成过渡,白天赚钱,晚上复习备考,准备明年考公务员。

这些司机,有的在为家庭打拼,有的在为梦想蓄力,他们不是“底层”,只是选择了一种更灵活的工作方式。给网约车司机贴“社会底层”标签,本质上是对职业的偏见,也是对努力生活者的不尊重。

其实,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也都有发光的可能。与其给网约车司机贴标签,不如多一份理解:坐上车时说句“谢谢”,遇到堵车时少点催促,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毕竟,他们手握方向盘奔波的每一公里,都是在为生活努力,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底层”。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