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病毒家族中的“老大哥”,每次变异都让人防不胜防。它不像普通感冒那么温和,更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心肺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风险高得多。别拿“只是感冒”当挡箭牌,这种认知已经不适用了。
一场没发烧的“甲流”,你听说过吗?今年秋冬,甲型流感又悄悄抬头,有人咳嗽、全身酸痛,却体温正常,结果一查就是甲流。
不少人以为只要不发烧就不是流感,结果拖成肺炎才后悔莫及。医生提醒:这次的甲流有点“变脸”,若出现这5个症状,别犹豫,赶紧检查!
和过去“高烧不退”的甲流不一样,这一轮甲流更“狡猾”。不少患者一开始只是觉得嗓子干、浑身发冷,没发烧也没咳嗽,甚至能照常上班。
就是这种“正常”,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在门诊发现,今年来的甲流患者里,大约三成没有发热症状。
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病毒家族中的“老大哥”,每次变异都让人防不胜防。它不像普通感冒那么温和,更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心肺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风险高得多。别拿“只是感冒”当挡箭牌,这种认知已经不适用了。
这次甲流传播快、症状轻、但危害重,尤其在学校、养老机构、工厂等人群密集场所,一人中招,全班、全宿舍跟着中。
医生在门诊接诊时,常常发现一查就是一家人一起中招,严重的甚至引发肺部感染、心肌炎。
先说重点,这5个症状一旦出现,就要高度警惕甲流,哪怕没发烧也别掉以轻心:
第一,咽喉灼热伴干咳;
第二,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背部和大腿;
第三,眼球酸胀或头痛欲裂;
第四,极度乏力,就像被掏空;
第五,食欲明显下降或恶心想吐。这不是普通感冒的“轻飘飘”,是甲流的“隐形攻击”。
临床数据显示,30%甲流患者不发热,但其他症状明显。医生分析,可能与个体免疫反应相关,有些人抵抗力强,体温控制得住,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扩散。这就像一场“无声的爆炸”,你看不见,却早已伤筋动骨。
还有一种情况更隐蔽:有的患者一开始只有轻微胃肠反应,比如腹泻、恶心,就像吃坏了东西。结果两天后开始喘不上气,一查是甲流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医生叹气:这类患者最容易“拖”,一拖就进了病房。
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很多人等到“扛不住才看医生”,结果错过了窗口期。不是所有发烧都能靠“捂汗出热”解决,盲目扛病只会拖累身体。
不少人误以为“甲流就是个大号感冒”,这认知太落后。甲流病毒进入肺泡后,会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严重时引发呼吸衰竭。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慢病患者,都是高危人群。一个咳嗽拖成重症,代价太大。
说到预防,不得不提疫苗接种。甲流疫苗每年更新一次,针对当年流行毒株。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打,结果开年就进医院。临床统计,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得病率和重症率明显下降。这不是广告,是事实,是数据说话。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误把甲流当支气管炎或肺炎,自行服用抗生素。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它毫无作用。滥用只会破坏肠道菌群,甚至诱发耐药菌感染。医生强调:别一发热就“上头”吃抗生素,先确诊,再用药。
从历史来看,2009年甲型H1N1在全球爆发,死亡人数超过28万人。那次疫情后,流感病毒逐年变异,逐渐呈现低热、无热、胃肠型等多种表现。医生们感叹:病毒越来越聪明,人却不能越来越大意。
很多人问,家里有人得了甲流,怎么做才不被传染?医生建议:第一,严格佩戴口罩,尤其在密闭空间;第二,分餐、分用毛巾和水杯;第三,保持室内通风,每天至少两次;第四,勤洗手、勿揉眼;第五,出现症状早隔离,别硬撑着上班上学。
甲流的传播期可长达7天,有些人症状消失了,病毒仍在排出。医生特别提醒:即使症状减轻,也要足够休息,不要立刻恢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心肌炎。
再强调一次:甲流不是“谁强谁扛得住”的比赛,它讲究的是早识别、早干预、早恢复。耽误不仅是身体的事,还可能牵连家人、同事、孩子。
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因为“以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的例子。一位中年患者,起初只是头疼、嗓子疼,没测体温,以为自己太累,结果五天后呼吸困难,CT显示双肺毛玻璃样病变,诊断为甲流引发病毒性肺炎,住院两周才恢复。
别再指望“熬一熬就好了”,这不是意志力的事。甲流变“聪明”了,我们也得“上进”点,别再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医生提醒,不要指望每次都发烧来提醒你生病。甲流不一定发烧,但一定有“信号灯”。只要你愿意留心身体的微小变化,很多病在早期就能发现。
最后再啰嗦一句,咽干、疲劳、肌肉痛、干咳、恶心,这五个“混搭组合”,哪怕只中了两个,也值得高度警惕。别怕麻烦,去做个流感抗原检测,只需几分钟,能让你心里有底。
身体是你自己的,别等到躺在病床上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是撑不住,是早就该检查了。
[1]王贵强.流感防控与治疗的临床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4):321-32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0周)[J].疾控动态,2024,12(10):45-48.
[3]谢林,李长安.甲型流感的临床表现新特点及应对策略[J].医学综述,2025,31(7):678-68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