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者数量达到150万人,这个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真真实实活生生的人。有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是已经成家的父亲母亲——他们也许只是一次“没多想”的行为,就被病毒悄悄盯上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者数量达到150万人,这个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真真实实活生生的人。有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是已经成家的父亲母亲——他们也许只是一次“没多想”的行为,就被病毒悄悄盯上了。
艾滋病不是过去的事,不是“离我很远”的病,它从来没走远,只是你没注意。现在不是恐慌的时候,但也绝不是掉以轻心的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太多人对风险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医生苦口婆心说的那几件事,真的得听进去。
不少人一听艾滋病就想到针头、血液,觉得只要不碰毒品、不乱交,就没事了。在公共场合,一些看似安全的接触,如果不注意,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坐便器上残留的体液、共用剃须刀、针灸针、甚至是共享按摩椅里的小伤口问题,在理论上都存在感染可能。
虽然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在空气中存活时间极短,但在密闭、潮湿的环境下,比如公共浴室、理发店的毛巾、指甲钳,若清洗不彻底,风险依旧存在。别觉得这是杞人忧天,医院里真碰到过因为共用器具感染丙肝的案例,艾滋的传播路径和它有相似之处。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年轻人谈性比谈感情还快。当“随便一点”成了常态,艾滋病毒就乐坏了。性传播仍然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无保护性行为、频繁更换性伴侣,最容易中招。
一些人以为“看着干净”“人不错”就可以放心了,殊不知,病毒不会写在脸上。更别说,很多感染者在早期根本没有症状,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带毒。使用安全套,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医用器械的消毒标准非常高,但在一些非正规场所,比如街边纹身店、穿耳摊位、小美容院,工具的消毒常常只是“过水就完事”。这可不是小题大做,一旦器械上残留血液,哪怕一丁点,艾滋病毒也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
曾有个病例,是个大学生,爱美去做了个“韩式半永久”,结果感染了肝炎。艾滋病毒虽然传播效率不如乙肝高,但真遇上这种情况,也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牙科治疗也一样,尤其是在一些价格低廉、卫生条件差的诊所里。牙科器械如果消毒不彻底,病毒通过牙龈伤口进入血液的几率不低。
地铁扶手、电梯按钮、健身房器械,看起来干净,但你知道一天多少人摸过吗?正常皮肤当然没事,但如果你手上恰巧有个小口子,那就得多留个心眼。
病毒通过破损皮肤传播的几率虽小,但不是零。尤其是健身房里共用的瑜伽垫、握把,汗水、血液混合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清洁消毒,也可能成为传播渠道。
不是说不能去这些地方,而是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带个酒精棉片、健身后记得洗手,这些小事,关键时刻能救命。
很多人对艾滋病人避之不及,甚至连共用餐具都不敢。这种恐慌,其实是对病毒的误解。艾滋病毒不会通过唾液、汗液、泪液传播,更不会通过拥抱、握手、共用马桶等途径传播。
但如果你在公共场合不慎接触到血液,比如路边有人受伤流血,你想帮忙处理,那就要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这不是歧视,而是对彼此的保护。
真正应该怕的,不是病人,而是无知和冷漠。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风险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艾滋病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地方,不是传播方式,而是它的“窗口期”。也就是说,在感染初期的几周内,检测可能是阴性,但其实病毒已经在体内活跃了。
这个阶段的人,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两样,也许正在健身、谈恋爱、做公益。你完全猜不到他是否感染了。正因为病毒太“隐身”,所以防范才更要上心。不要轻信“我身体很健康”“我从来没事”这种话。病毒从不挑人,只要你给机会,它就上门。
在临床上,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晚期病人,而是那些“本可以避免”的感染者。有些人感染后崩溃、抑郁、自责,甚至自暴自弃。但艾滋病不是绝症,现代医学已经能把病毒压制到几乎检测不到的程度。关键是早点发现、早点治疗。
社会也该更包容一些。歧视和排斥只会把病人推向更隐蔽的角落,反而更不利于疾病控制。与其恐惧,不如了解;与其逃避,不如面对。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在了解真相后,依然选择理性和善意。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艾滋病防治知识与策略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520-525.
[2]李晓东,王丽.公共场所艾滋病传播风险及防控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0,36(4):410-413.
[3]陈志海.艾滋病病毒窗口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难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2):88-91.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