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以为结石是个偶发现象,疼一阵、排出来就完了。可真要是反复长、反复痛,一次比一次严重,那可真不是小事。泌尿系统的结石,尤其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发作起来能让人疼得直打滚。偏偏有些人,年年都中招。为啥?不是运气不好,是有共性、有原因。
很多人都以为结石是个偶发现象,疼一阵、排出来就完了。可真要是反复长、反复痛,一次比一次严重,那可真不是小事。泌尿系统的结石,尤其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发作起来能让人疼得直打滚。偏偏有些人,年年都中招。为啥?不是运气不好,是有共性、有原因。
结石这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的背后,大多藏着生活习惯上的漏洞。作为临床医生,见得太多了。有些人一听完就说:“啊?这也能导致长石头?”可惜,等他们真信了,往往都是在手术台上。再说一次,长结石不是命,而是习惯。
确实,有些人天生代谢尿钙、尿草酸的能力差,容易在肾脏里形成结晶。这种体质上的倾向,会让他们比别人更容易长石头。尤其家里人有结石病史的,更得小心。
这不是绝对命运。再特殊的体质,也敌不过年复一年的坏习惯。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喝水多少,甚至连睡眠质量和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结石的形成。有体质倾向的人,更该在生活方式上多点警觉。
门诊上有个30多岁的男士,肾里长了三块石头,还挺自信地说自己平时喝水不少。可一问细节,才发现他所谓的“多喝水”是——中午吃饭时喝一杯,下午口干了再来几口。一天加起来,连1200ml都不到。
结石最怕的就是尿液浓度高。尿液越浓,矿物质越容易沉淀成块。水喝少了,不仅稀释不了这些“原材料”,还会让肾脏的排泄功能越来越吃力。尤其是南方城市湿热,很多人出汗多却补水跟不上,长石头的比例特别高。
饮食真的是我们控制结石的第一道防线。高钠饮食会增加钙的排泄,钙一多,就有机会和草酸、磷酸结合,变成结晶。再加上高蛋白、高嘌呤的食物吃多了,尿液酸碱度也会被打乱,形成一种“结石友好型”环境。
常吃烧烤、腌制肉类、火锅的人,尿中的草酸、钙、钠浓度都显著高于普通人。这些食物不仅增加结石风险,还会加重肾脏负担。更何况,很多人吃得咸又不爱喝水,这简直就是结石的温床。
不少年轻人工作忙,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厕所能不去就不去。特别是司机、教师、前台、程序员这些职业,尿意来了也得忍着。可长期憋尿,会让膀胱和输尿管的排尿功能变弱,尿液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自然更容易形成结晶。
憋尿还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炎症一旦发生,也会改变尿液成分,加速结石形成。有些女性反复尿路感染,背后其实就是因为常年憋尿。别小看这点“小习惯”,长期下来后果很大。
现代人久坐少动的毛病,已经成了现代病的根源之一。不动不仅让代谢变慢,肾脏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影响。长时间不活动,尿液在肾盂里滞留,容易导致晶体沉淀。尤其是老年人、办公室职员、喜欢宅家的年轻人,都是高发人群。
很多人到了年末体检才发现,肾里多了个不痛不痒的石头。这类“沉默型”结石,往往是活动太少、喝水太少、代谢太差的结果。等它哪天突然掉下来卡在输尿管,那滋味真是让人怀疑人生。
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研究已经证实,情绪波动大、长期处于焦虑或压抑状态的人,内分泌容易紊乱,尿液中的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增加时,会影响矿物质的代谢,进而增加结石风险。
压力大的人往往吃得随便、喝水少、活动少,甚至晚上失眠。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给结石“铺路”。别总说“我就是体质问题”,很多时候,是生活状态出了问题。
很多人经历过一次结石后,就觉得“我这回长完了”。可现实是,肾结石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尤其是头两年最容易复发。这是诱因如果不改,哪怕把石头碎了、取出来了,下一块还会继续长。
有些患者每年都得碎一次石,年年都进一次手术室。说到底,问题不是石头,而是生活方式的“顽固病”。医生能帮你处理结果,但根源,还得靠自己一点点改过来。
说来说去,结石反复发作的人,真的有共性。不是体质特殊,而是习惯“撞雷”。不爱喝水、吃得重口、久坐不动、经常憋尿,这四个毛病,改一个都能降低风险。
别等到石头卡住了输尿管,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才想起医生说的话。身体给的信号,别一次次当成小题大做。能不长结石,就别让它长;长了,也别让它复发。这不是健康管理,这是自我保护。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业.肾结石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43(10):741-745.
[2]李志明,陈晓东.饮食与泌尿系结石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3):50-53.
[3]张青云.生活方式干预在肾结石二次预防中的作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0,25(5):389-392.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