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妥,特朗普盟友蒙圈,日韩荷澳成小丑,千亿欧元打水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3:40 1

摘要:2025年10月30日,中美吉隆坡第五轮经贸磋商成果骤出:美方取消10%“芬太尼关税”,暂停“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中方同步明确稀土技术管制边界。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吉隆坡第五轮经贸磋商成果骤出:美方取消10%“芬太尼关税”,暂停“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中方同步明确稀土技术管制边界。

这场被中国商务部定义为“积极成果”的共识,却让特朗普的盟友们集体陷入混乱。

中美握手的背后,为何盟友们成了“局外人”?千亿投入又为何沦为泡影?

中美此次共识绝非简单的经贸让步,而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重构的精准落子。

特朗普政府的妥协早有伏笔,其加征的125%高关税已引发美国国内反噬。

CPI通胀率反弹至2.9%,美国劳工部10月报告显示制造业就业环比持平但长期复苏乏力,大豆对华出口虽未“归零”却大幅萎缩。

中国海关总署2024年数据显示全年大豆进口10503.2万吨,其中美国大豆占比不足20%,巴西趁机抢占73.9%的中国市场份额。

肯塔基州农场主直言“补贴无法弥补永久性市场流失”,农业州共和党人与民主党联合施压,迫使美方放弃“极限施压”策略。

中方的谈判底气来自战略资源与技术突破的双重支撑。

商务部2025年第56号公告明确,自11月8日起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相关设备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其中镝、铽等关键品种中国供应量占全球超95%

技术端更显韧性:上海微电子28nm浸没式光刻机于2025年5月完成交付,中芯国际已启动工艺适配,预计年底量产。

长江存储192层3DNAND良率突破95%,成本比三星低37%,自主产业链的成型让谈判拥有了实质筹码。

双方的利益交换暗藏精妙平衡。

美方以暂停三项核心限制换取市场喘息,中方则以“采购1680万吨美国大豆”(2025年前9月数据)释放诚意,既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又为技术迭代争取时间。

这种“有限让步换缓冲期”的默契,彻底打破了特朗普盟友对“对华封锁”的幻想,也暴露了美国“盟主导权”的脆弱性。

当自身经济承压,所谓“阵营团结”终究要让位于现实利益。

日韩荷澳四国的战略失算,本质是对中美博弈弹性的误判,其“绑定美国”的押注正接连崩塌。

韩国的双面操作最为典型:李在明一边宣称“对抗中国绝非好办法”,一边与特朗普达成协议,要求韩企对华出口接受美韩双重审查。

这种摇摆看似未立即引发数据暴跌,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0月数据显示半导体出口达125亿美元创历年同月新高,同比增长40.3%,但结构性风险已浮出水面。

9月166.1亿美元的出口额中,高附加值存储芯片占比超60%,而长江存储凭借Xtacking架构优势,已抢占15%的中国存储市场份额,直接挤压三星生存空间。

荷兰的“左右为难”同样得不偿失。

作为ASML的母国,荷兰一边配合美国限制EUV出口,一边默许企业扩大DUV对华销售,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签下ASML全球51%的DUV订单。

这种矛盾政策终究反噬自身:中国稀土管制令德国蔡司坐立难安,其CEO公开表态“近四成订单与中国相关,断供即停产”,而中芯国际已开始测试上海宇量昇造的国产DUV,ASML的市场垄断正在松动。

荷兰海关数据显示对华设备出口仅2.53亿欧元,可ASML自身财报显示对华营收近89亿欧元,数据鸿沟背后是企业与政府的战略撕裂。

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处境更显被动。

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后,将防卫费提至GDP的2%,紧抱美国大腿推进“供应链预警机制”

却发现中国转而扩大对尼康、佳能旧款设备采购,日本半导体设备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对华出口反而增长30%。

澳大利亚在铁矿贸易上的强硬同样短视,必和必拓在2025年铁矿价下跌19%的背景下。

坚持要求长协价上涨15%至109.5美元/吨且死守美元结算,遭中国矿产资源集团9月30日紧急指令全面暂停采购,导致其股价暴跌6%,市值蒸发50亿澳元。

巴西淡水河谷趁机签署5000万吨长协,支持人民币结算,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澳铁矿对华占比虽仍达61%,但人民币结算占比已从2023年的5%跃升至25%。

力拓、FMG等企业均已接受人民币支付,必和必拓最终于10月9日妥协,同意3成现货贸易用人民币结算。

四国的集体困境证明,将国家利益捆绑于单一大国,终将沦为博弈的“牺牲品”。

欧盟为“半导体自主”砸下的千亿欧元,正在暴露其战略定位的致命盲区。

2025年2月,欧盟批准9.2亿欧元补贴支持英飞凌建厂,作为《欧洲芯片法案》的核心举措,目标将全球市场份额从10%提至20%。

但现实与预期严重脱节:英特尔2025年10月31日官方公告明确,计划向德国马格德堡芯片超级工厂投资170亿欧元。

这是其未来十年在欧盟800亿欧元总投入的首期项目,将建设两座先进晶圆厂,创造3000个永久高科技岗位,此前“取消计划”的传闻已被彻底证伪。

但项目推进仍暴露欧洲短板。电力成本高达0.3欧元/千瓦时,是美国的2倍,且补贴需欧盟委员会与德国当局联合审批,落地效率存疑。

欧盟审计院9月报告更直接泼冷水,预测到2030年欧洲半导体市场份额仅能提升至11.7%,千亿投入沦为“杯水车薪”。

欧洲的核心困局在于“两头讨好”的战略矛盾。

一方面想通过《芯片法2.0》实现“技术主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附美国的管制框架,导致资源分散且效率低下。

ASML作为欧洲半导体产业的“王牌”,90%的光刻工具市场份额本是优势,却因美荷法规限制无法自由进入最大市场。

德国蔡司私下保障对华镜片供应,荷兰小企业转运核心零件,这些“潜规则”恰恰说明,政治干预终究挡不住市场规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半导体消费市场的35%,脱离这一基本盘的“自主”注定是空想。

对比中美策略,欧洲的短板更显突出。美国通过520亿美元补贴聚焦先进制程,中国以1420亿美元股权基金构建“设备-材料-制造”全链条生态,两者均有清晰目标。

欧洲却试图“面面俱到”,既想保护本土企业,又想联合盟友封锁技术,最终陷入“补贴无底洞”。

这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美共识的达成绝非“零和博弈”的终点,而是利益再平衡的开始。特朗普盟友的“蒙圈”,本质是对全球化规律的认知滞后。

欧盟千亿投入的风险,更是单边封锁的必然代价。

正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言,共识是“平等、尊重、互惠精神的实践”,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唯有顺应产业链协同趋势,摒弃阵营对抗思维,才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

来源: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