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58岁的王先生挂号时说的话。他自认为自己“血糖高但不严重”,每年体检都跳过肾功能检查。
“血糖虽然有点高,但我一直没什么症状,也不吃药,就靠控制饮食。”
这是58岁的王先生挂号时说的话。他自认为自己“血糖高但不严重”,每年体检都跳过肾功能检查。
可今年体检时,他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骤降,尿蛋白定量阳性,肾脏科医生诊断为糖尿病肾病2期。
他懵了:“我不是才高血糖5年吗?怎么肾就出问题了?”
医生提醒:从高血糖到糖尿病肾病,并不需要很久,有些人甚至只用3~5年。
尤其当身体出现这3种信号时,说明肾脏正在遭受慢性攻击,发展速度远比你想象得更快。
一旦进展到尿毒症,可能只能靠终身透析或换肾维持生命。
那么,高血糖如何一步步伤害肾脏?哪3个信号最危险?我们又该如何提前预警、及时阻断?
这篇文章,帮你一次说清。
糖尿病最可怕的并不是“血糖高”,而是持续高血糖对器官的慢性损伤。
尤其是肾脏。肾小球是肾脏中负责过滤血液、产生尿液的“过滤器”,长期高血糖会让它“过度工作”导致硬化和衰竭。
权威数据显示:
有35%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KD)且一旦确诊肾病,未来5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尿毒症)的风险可升高4倍以上
更可怕的是,早期肾病几乎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无痛无感中错过了干预期。
医生总结:“糖尿病伤眼可致盲,伤肾可致命。”
但多数人对糖尿病肾病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血糖高了肾才坏”。
而现实是,糖尿病一开始可能肾就已经在悄悄出事了。
糖尿病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早、发展快、发现晚。
下面这3种情况,一旦出现,说明肾功能已经亮起红灯,不可再拖。
早起泡沫尿、夜尿增多:肾小球“漏蛋白”的表现
有些人一早起床尿液泡泡多,冲水不散,还觉得夜尿变多了,一晚上要起来2~3次。
这往往是尿蛋白升高的信号,意味着肾小球滤过障碍,蛋白质开始漏入尿液。
根据《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微量白蛋白尿(UACR 30~300mg/g)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表现,可在血肌酐和eGFR下降前就出现。
如果你连续多天发现尿泡不易散、颜色发白发淡,应及时就医检查。
血压升高+脚踝浮肿:肾小管受损,水钠代谢紊乱
肾病常常表现为继发性高血压和体液潴留,尤其在清晨起床时出现眼睑或踝关节水肿。
肾脏受损后不能正常排钠排水,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肾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数据显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其肾病进展速度是单纯糖尿病的1.9倍。
肾功能指标异常:eGFR下降、肌酐升高
这往往是糖尿病肾病中后期的典型表现,也意味着干预难度更大。
很多患者以为“我不水肿、不乏力,说明肾还好”,但其实肾功能下降可在早期完全无症状。
医生建议:糖尿病史超过3年的人群,应每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尿蛋白指标,及早发现微小变化。
糖尿病肾病不是不可逆,只要控制得当,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可长期稳定甚至部分恢复肾功能。
医生提出3个实用建议,帮你把握黄金干预期:
1.饮食控糖+低盐低蛋白,“肾”机在嘴边
血糖控制目标:空腹4.4~7.0 mmol/L,餐后2h 蛋白摄入:肾病期患者每天0.6~0.8g/kg体重盐摄入量:建议每日可选择优质低蛋白食物如蛋白粉、牛奶蛋白、豆制品,避免肾脏负担。
2.药物别乱停,按方案服降糖+降压+降蛋白三位一体
降糖:首选GLP-1RA、SGLT-2抑制剂类,可额外保护肾脏降压:RAS系统抑制剂(如厄贝沙坦)对延缓肾病进展有效降蛋白尿:必要时可联合用药控制微量白蛋白不要擅自停药或自行换药,应根据医生评估逐步调整。
3.建立“肾功能日记”,每3~6个月查一次这三项指标
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这三项是肾病早期筛查黄金指标,哪怕只有一项轻度异常,也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对糖尿病肾病最大的误区是:“我又不疼不痒,能吃能睡,还怕啥?”
但其实,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滴水穿石。你今天忽略的每一个高血糖、每一次尿蛋白异常,未来都可能成为你不得不面对的“透析日常”。
不想走到那一步,从现在开始——每半年一次肾功能检查、少一口咸菜、多一份蛋白控制、早晚各测一次血糖,这些小动作,都是救肾于未然的关键。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判断肾功能状态与用药方案。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学诊断。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2.《2022年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3.《糖尿病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性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
4.《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22年
5.《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干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