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一粒中原芝麻,何以链动“一带一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3:10 1

摘要:秋风吹过黄淮平原,河南商水县张庄镇的田野里传来阵阵轰鸣。10月20日,商水县张庄镇种植大户刘天华站在自家农田里,看着机器在地里作业,不多时,被当地称为成熟时风吹不掉粒、晃动不掉籽的“铁杆”芝麻,一粒粒地从出粮口哗啦啦流进三轮车里——这样的场景,要是搁在五年前,

秋风吹过黄淮平原,河南商水县张庄镇的田野里传来阵阵轰鸣。10月20日,商水县张庄镇种植大户刘天华站在自家农田里,看着机器在地里作业,不多时,被当地称为成熟时风吹不掉粒、晃动不掉籽的“铁杆”芝麻,一粒粒地从出粮口哗啦啦流进三轮车里——这样的场景,要是搁在五年前,他想都不敢想。而他的笑声里,不仅藏着一粒芝麻从难收割到易采收的“逆袭史”,更藏着中国农业以科技创新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时代密码。(10月30日 河南日报)

从“炸蒴愁”到“铁杆强”,破解千年农耕的最后一米。芝麻这东西,在中国老百姓的厨房里待了几千年。古人形容“芝麻开花节节高”,实则暗含着熟了就得抢收的无奈。传统芝麻品种,蒴果成熟时炸裂掉粒。这个“一熟就炸、一碰就落”的小家伙,竟成了现代农业的老大难。项城种植户袁伟成算过一笔账:传统芝麻收获时,30个人一天顶多收10亩,人工成本比芝麻还金贵。2017年,我国芝麻种植面积萎缩到不足2000年的三分之一,即便市场价飙到8元一斤,农民还是宁愿种玉米——不是不爱芝麻,实在是收不起。

河南是我国芝麻第一生产大省。早在20年前,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团队就提出了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的目标,其关键性状,就是实现抗落粒、抗裂蒴。2021年,利用EMS化学诱变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该团队选育出豫芝NS610、豫芝ND837等首批抗落粒、抗裂蒴宜机收型芝麻新品种,并通过了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商水县的实测数据最有说服力:机收芝麻每亩成本从600元降到380元,全国种植面积三年间恢复增长15%。这哪是品种改良?分明是给千年农耕文明插上了机械化的翅膀。如今的河南芝麻产业,早已不是一颗种子撒下去那么简单。从精量播种机精准点播,到无人机植保防控,再到联合收割机一条龙作业,全程机械化让种芝麻像种玉米一样轻松。省农科院集成的芝麻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昔日看天吃饭的芝麻,正在变成科技含量满满的现代农业样板。

从实验室到“地球村”,中国方案改写全球产业格局。自2021年宜机收芝麻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国内快速推广应用以来,创新性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受到了国外政府、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过去每年要靠进口芝麻,如今,河南芝麻品种已通过“一带一路”走向12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巴西等协会、跨国企业先后向我国农业管理部门提出宜机收品种引进申请,并与芝麻中心签订了芝麻科研与生产合作协议。巴西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奈尔·海伦娜·卡斯特罗·阿里尔说,中国创新了丰富的芝麻新品种、生物育种技术,拥有优质宜机收芝麻和机械化生产技术,中国正在改变全球芝麻生产。从“买全球”到“卖全球”,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一粒芝麻的旅程,正是中国农业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的生动注脚。

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小种子成就大格局。有人问,芝麻这点儿事,值得这么大动干戈?张海洋团队的实验室墙上挂着一句话:“解决小问题,就是创造大价值。”河南用占全国1/3的芝麻产量,撬动了全球24%的贸易份额,靠的就是把“小”做成“大”的智慧。平舆县搞“芝麻+文旅”,驻马店建全国最大的芝麻交易市场,就连芝麻秸秆都被加工成饲料出口——这产业链延伸的功夫,正是乡村振兴的精髓所在。在2025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讨会上,我国专家重点交流了引领性芝麻科技创新成果,为推动全球芝麻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方案”。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安德鲁·霍夫曼·派德森说,河南在芝麻研究方面做得很出色,立足国际,高效务实,引领全球芝麻科研。

这粒来自中原的种子,正在重塑全球芝麻产业版图。我国曾长期依赖进口芝麻,2024年,我国芝麻总贸易量122.4万吨,占世界总贸易量的24.04%。如今,河南芝麻加工企业纷纷出海,中粮粮油在马来西亚建的芝麻加工园;平舆县的香油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把小磨香油送进了德国超市。张海洋团队倡议的世界芝麻产业联盟,已得到巴西、印度等主产国响应,未来将建立全球统一的芝麻标准体系。

芝麻虽小,却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大密码。从解决谁来种地的机械化难题,到破解如何种好的科技瓶颈,再到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准制定,河南芝麻的逆袭之路,正是中国农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当这粒带着中原泥土芬芳的种子,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轨迹走向世界,它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农民的智慧,更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新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