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狂飙的“小电驴”咋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8:51 1

摘要:俗称“小电驴”的电动自行车,凭借轻便灵活的特点,成为众多市民的出行首选。不过,“小电驴”闯红灯、超速、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绝,导致不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新修订的《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明日起正式实施,引发高度关注。乘着新规东风,如何让“小电驴”骑行更安

《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明日起正式实施

狂飙的“小电驴”,咋管

泉州网10月31日讯(融媒体记者 张晓明 文/图(除署名外))俗称“小电驴”的电动自行车,凭借轻便灵活的特点,成为众多市民的出行首选。不过,“小电驴”闯红灯、超速、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绝,导致不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新修订的《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明日起正式实施,引发高度关注。乘着新规东风,如何让“小电驴”骑行更安全、更规范,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电动车是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

乱象丛生 安全隐患凸显

“低头族”随处可见

一心两用太吓人

近期,泉州交警在中心市区全面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突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据统计,仅9月15日至17日3天,就查处1272起,其中逆向行驶27起、不按规定车道行驶1189起、闯红灯47起、无牌行驶9起。此外,10月份以来,中心市区抓拍电动自行车骑车看手机交通违法行为超2000起。

连日来,记者在泉州中心市区街头实地走访发现,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较为普遍,隐患重重。不少市民习惯在骑车时使用手机聊天、刷视频、查看订单,这些分心驾驶行为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10月27日18时,晚高峰开启,中心城区各大路口交通流量快速增加。在刺桐路与泉秀街交叉的十字路口,一名骑电动车的小伙子右手扶车把,左手悬空举着手机,眼光不时落在手机屏幕上。不远处,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士也是类似的行为,而他们旁边就是飞驰而过的小汽车,看着令人担心。

外卖小哥骑车看手机比较普遍 (林劲峰 图)

而每到午、晚餐时刻,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外卖骑手。记者走访中经常看到外卖骑手边骑车边用手机刷单,且骑行速度都非常快。高峰时段,在一些主要路口经常见到几个外卖小哥同时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快速行驶穿过马路。

与机动车抢道

路口随意闯红灯

电动车违法现象随处可见

昨日10时,在中心市区丰泽街与刺桐路交叉口,一名男子骑电动车从丰泽街由西往东行驶,经过路口时信号灯已显示红灯,但他并没有停下,而是径直闯红灯前行,差一点就与小车相撞。12时许,在泉秀街与刺桐路交叉路口,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有20多部电动车存在闯红灯的行为,其中多数为外卖骑手。

电动车与机动车抢道

除了闯红灯,电动车不按道行驶,与机动车抢道,也是屡见不鲜。

坪山高架桥入口处设有禁止非机动车上桥的警示牌,但电动车频繁闯上高架桥,留下许多交通安全隐患。10月28日10时,记者驻足客运中心站附近,对坪山高架桥车流进行观察。从坪山高架桥往江滨北路方向驶来一辆电动车,骑行人未戴头盔,径直行驶在车流中间,在下坡进入坪山路时,差点与一辆小轿车相撞。记者粗略统计,10分钟内驶入坪山高架桥的电动车达25辆,而且车速都很快。

骑行不戴头盔

飙车炫技多发

驾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现象不少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家长骑着电动车载着小孩,未戴头盔的现象很普遍。

“头盔是骑行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交警部门坦言,近年来,广大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意识和佩戴率有了大幅提升,但还是有部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或是以不方便、发型乱等理由心怀侥幸不戴头盔。

去年7月29日,安溪县交警大队民警通过视频巡查发现,一少年驾驶电动车在安溪动车站路段“翘头炫技”,且驾乘两人均未戴安全头盔。去年9月,丰泽交警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少年站在电动车座椅上,把车头翘起行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这类看似炫酷的“街头飞骑”,近年来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较为多发,而热衷于驾驶这类改装电动自行车,并在街头飙车炫技的年轻人在网络上被称为“鬼火少年”,其车轮下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

追根溯源 多种因素交织

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一直是各地交管部门的整治重点之一。为何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依然不断、交通事故屡有发生?

交警部门表示,部分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对交通规则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安全意识极为淡薄。他们将个人便利置于公共安全之上,错误地认为电动自行车不属于机动车,无需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少骑行者未充分认识到违法骑行的严重后果,心存侥幸,例如闯红灯、逆行等行为,往往是因为觉得“就这一次,不会出事”。这种错误观念的根源在于交通安全教育的缺失,许多骑行者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交通安全培训,对交通规则一知半解。

违法成本低廉

“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很多电动车司机才敢横冲直撞。”对于电动车乱象,不少受访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据交警部门介绍,非机动车交通法规处罚多以警告教育为主,即使罚款,金额也多在20元至50元之间。对于一些骑行者而言,这样的处罚难以起到有效震慑作用,使得他们对交通违法不以为意,屡教不改。相比机动车违法动辄上百元甚至更高的罚款,以及扣分等严厉处罚措施,电动自行车违法成本与之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规骑行行为。

优化通行环境有助于减少电动车乱象

道路规划缺陷

还有不少市民吐槽,城市交通规划中,非机动车道规划建设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非机动车道狭窄、起伏不平、不连续,甚至与机动车道混杂,部分骑行线路不够便捷顺畅。例如,有的路段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随意停放占用,骑行者无奈只能驶入机动车道;还有的地方,按规定路线骑行需绕远路,赶时间的骑行者便冒险逆行。这种存在缺陷的道路规划,不仅影响了电动自行车的正常通行,也增加了骑行者违规骑行的概率。

监管难度较大

提到为什么电动自行车有时候比较难管,有交警也坦言受警力限制,在一些城市的特定路段和时间段,难以实现对电动自行车的全面有效监管。我市电动车数量庞大,一些时候违法行为不少,难以一一取证处罚。更何况相比罚款和处罚成本,执行起来确实不易。

多方施策 探索规范路径

通行安全立新规

新修订的《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11月1日正式施行,针对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上路骑行等方面划出明确红线,处罚标准也更精准。

在通行安全方面,《办法》增加了部分安全规定和违反条款的处置规则,如驾乘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载物未捆扎牢固或在行驶中的两辆非机动车之间共载一个物品,以及拨打、接听手持电话和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办法》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原则。一是将原规定统一处50元罚款的违法行为,区分违法情形和危害后果,设定了“处警告或者20元罚款”“处50元罚款”两种法律责任。二是对存在重大交通安全隐患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如对“以营利为目的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或者销售拼装、加装、改装的非机动车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依法予以没收;对“驾驶拼装、加装、改装的非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处200元罚款,并责令恢复原状。

同时,《办法》对使用非机动车从事快递、配送、外卖等经营活动的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主体责任要求。如建立健全非机动车驾驶人及非机动车管理台账,组织驾驶人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

三维发力护平安

新规实行在即,泉州交警支队近期在中心市区全面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突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聚焦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突出问题,靶向发力,通过“源头管控、路面整治、宣传引导”三维发力模式,全面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此次整治行动中,市交警支队以“围垄治域”战术为核心,聚焦中心市区主次干道、主要交通路口等重点区域,科学设置多个整治劝导岗点,集中整治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等显见性违法行为。同时对查处的违法驾驶人进行实名曝光,以曝光促警醒,强化整治效果。

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尤其是在校园周边,此类行为对学生出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期,各地交警开展针对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以“护航学生平安上学路”为目标,聚焦校园周边道路及停车场,全面排查、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无牌无证、飙车等违法行为。行动中,各地交警深入辖区学校周边,对停放车辆逐一检查,对确认违法的车辆依法查扣。

技术手段再升级

针对电动自行车违法乱象,我市交警部门也积极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电动车骑行的监测。

记者走访看到,在中心市区各大繁忙路口,执勤民警手中的新型装备引人注目,这是由泉州交警自主研发的智能指挥终端。行动中,民警让无人机升空巡航,扮演“空中鹰眼”与“移动广播站”的角色。凭借无人机的高空俯瞰视角,对重点道路进行全方位监控,弥补地面警力视线盲区。民警通过无人机搭载的扩音设备,对观察到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精准喊话、远程劝导。

近年来,交警部门通过非现场自动抓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能力。电子监控设备自动对违法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抓拍、自动识别车辆车牌号,并记录违法时间、地点、违法行为、驾驶人人脸特征等信息,经民警审核无误后向违法车辆登记的车主发送短信提示。车主或驾驶人在收到短信通知后,应按要求及时到交警大队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接受处罚。

此外,市交警支队正加快完善重点路段电子警察设置方案,计划新增一批专门抓拍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电子监控设备。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电子警察、视频监控应用,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持续提升执法震慑力。

展望未来 构建长效机制

全方位规范管理

“新修订的《福建省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犹如及时雨,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骑行的各项规范及相应处罚措施 。”福建信实(泉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培育建议,《办法》施行后,泉州各地交警部门应结合日常管理,持续将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查处纳入交通安全整治重点。在推进《办法》落地的同时,在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执法,创新应用科技手段强化执法力度,扭转“小电驴”交通违法高发态势。

“《办法》新增非机动车管理原则,明确非机动车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安全优先、方便群众、源头治理、属地管理、协同共治’原则。”业内人士陈先生也建议,交管部门应紧密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强化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标车辆、非法拼装改装等行为,将超标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挡在上路之前。此外,相关部门应督促使用非机动车从事快递、配送经营活动的企业及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应当履行的管理职责。

优化完善道路设施

“交警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完善非机动车道建设,增加交通导向标志、机非隔离设施等,保障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市民张先生表示,可推广宝洲街非机动车道改造及规范的成功案例。

据悉,市交警支队也关注到中心市区部分道路存在的基础设施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动自行车规范通行。对此,交警部门通过“排查整改+部门联动+科技升级”,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道路通行环境。如针对古城旅游核心区的交通设施现状,交警部门已启动机非隔离护栏、中央隔离护栏全面摸排工作,同时将日常巡查发现的“断头路阻碍通行”“路缘石未降坡影响上下”等问题及时推送至相关部门,推动高效整改。

持续强化安全教育

不少市民表示,电动自行车规范骑行关乎城市交通秩序和群众生命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努力。要通过公益广告、互联网、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普及电动自行车安全骑行知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安全骑行提示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引导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养成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特别针对外卖、快递等重点行业,定期组织交通安全培训,提高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通过持续、深入的安全教育,从根本上提升骑行者的安全意识和守法自觉性。此外,交警部门可与相关企业联合加强管理,对多频次出现交通违法行为的“骑手”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起到震慑违法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冬虹

来源:黎明微光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