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运这个词,好像已经被全世界滥用很久了。它出现在广告里,在朋友圈的自拍下,也在一个个人生低谷后的鸡汤中。我们常常在网络或生活里被告知,什么生肖、什么季节、甚至什么星座里的人,下个月要走好运了。如果它真有规律可循,那是不是程序员的工作反而简单了?只要提前写好代码
好运这个词,好像已经被全世界滥用很久了。它出现在广告里,在朋友圈的自拍下,也在一个个人生低谷后的鸡汤中。我们常常在网络或生活里被告知,什么生肖、什么季节、甚至什么星座里的人,下个月要走好运了。如果它真有规律可循,那是不是程序员的工作反而简单了?只要提前写好代码,人生推演都能自动生成。不过,现实这东西向来更凌乱些,好运也是。
一位朋友曾分享过她的实习故事。她当时在一家北京的小型公司,工作内容没有太多技术性,但老板很欣赏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公司需要一个对接外企项目的窗口人,老板赌了一把,把机会给她。后来的两个月,她拼命钻研合同细则,跟项目经理对接到凌晨两点,结果很难的合同谈成了。事情传播开来,她的下一个实习机会顺理成章地被更多高薪offer包围了。她对我说:“我没想到贵人是老板,但也没想到,我自己就是那个可以赢的‘贵人’。”
这种故事看似鲜活,但它背后有个重复的隐形规律:那些机会不是因为好运撞进了某个人的生活,而是那个时刻的集合点被竖得很高,人必须自己想办法攀到那里,且恰好有人或事件伸手来帮他一把。这让我想到贺涵那个案例,从清华毕业生到职场新秀,他的“贵人”倒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故事很能够击中焦虑的年轻人,因为那个人看上去“够努力”,上头校友抛下的橄榄枝也顺理成章,但仍然有一丝迷人的难以复制。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期待好运的原因:即便希望落空,好像也多了一些年轻人对努力搭建的信念。
企业家的故事喜欢吸引这种细节拼贴,比如俞敏洪。时代背景的离奇变化让他直播带货的故事成了一段对好运的浪漫诠释。人们喜欢抓住那份逆袭神话,但却忽略了,他并非盲目升级,而是在提前感知了市场风向、团队转型优势和自我定位后,顺势而为。好运的诞生有时不更像是自己用事实铺垫、高度判断这片土壤是否适配新种子吗?
这好像跟一些运动中的翻盘很像。我想到郎平带队,在关键的1998年比赛闻名的翻转。当时中国女排经历了两连败,郎平顶着巨大压力临场调整战术,最终实现绝地反击。当年的比赛她后来反复提及,强调团队的心理建设和战术对生产力的意义。这让我开始想,在那些被外界解读为“好运天降”的背景里,复杂的结构其实比我们理解的更紧密。好运最终站进来,是让人完成未雨绸缪的付出或内部团队协调的结果,这种解释无形中将运气偶然与努力必然平衡了。
对了,提到团队以及家庭,我又想起2023年那份幸福统计里藏着的数据。对幸福感,国家统计局曾列出三个关键因素:家庭、事业和身体健康。相比感恩节里美国新闻对家庭幸运价值的歌颂,我们对幸福的理解附加了更多的多维社会根基,它强调了黄油的存在,但同时也对烤面包和果酱提出了时序上的要求。事业顺利与健康指导既是主观,也是经济节点启动的客观。在这种语境下,与好运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是,让人性“挽住”循环的趋势,而非单向的自主结论。
当社会进入政策红利窗口,比如美联储降息周期让投资者看到了理财与反周期增长机遇,这些节点好像也在说明好运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隐匿在时间的花朵里,若无法抓住环境便如同掠过枝头的麻雀,再努力也难凭空获得果实。一些宝贵的意外好事,归功于时间而非个人的单方面爆力。但这不是否认个人努力,也许只是提醒我们,命运背后裹着别人看不到的更大的天光。
说到底,机会从来没有以“我给你好运”为名对任何人兜售承诺。好运是事件的桩脚,也是每次悬崖胜利的血滴。它的成因复杂,既可能因土壤有营养,也可能受汪洋拍来的海浪;而我们热衷于谈论它,不是因为它真的偏爱某个属相或某个人,而是因为它假扮成了外力,让人得以短暂脱离自我质疑的良心困境。所以也难怪,哪怕不够真实甚至泛泛化,人们还是喜欢用“好运爆棚”这句话,编织出可供喘息的世界。
来源:故事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