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年末的时候,我读DK出版社所著的《经济学百科》之时,对此套丛书不吝赞美之词——反正这套书的编排体例、装帧印刷都差不多,优点大差不差。嗯,夸已经夸完了,接下来就到了“且待小僧伸伸脚”的阶段。所谓丛书的优点都是相似的,缺点么……还是相似的。从我读过的《经济学百
去年年末的时候,我读DK出版社所著的《经济学百科》之时,对此套丛书不吝赞美之词——反正这套书的编排体例、装帧印刷都差不多,优点大差不差。嗯,夸已经夸完了,接下来就到了“且待小僧伸伸脚”的阶段。所谓丛书的优点都是相似的,缺点么……还是相似的。从我读过的《经济学百科》《心理学百科》以及正在读的《政治学百科》来看,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错字,衍字,缺字。比如《心理学百科》的斯坦利·霍尔一节中,将青春期“adolescence”拼为“adolecence”,或因排版换行所致;在肯尼斯·克拉克一节中,把“洋娃娃实验”写作“洋娃娃试验”;又《政治学百科》中说“柏拉图出生贵族家庭”——此处要么应是“出身”,要么应是“出生于”;其他什么多个“的”字,人名重复等,凡此种种,不一一列出。这些错误影响观感,但不影响理解,好比一盘美食中偶然发现一只蚂蚁;
第二,偏于长句的翻译行文风格。此前我在《经济学百科》的书评中提及,“有些句子的翻译比较别扭,翻译腔明显”,尤其在定语、状语或是并列成分多的长句中,颇有看英语从句的感觉,不如用短句来得有节奏感和美感。如高尔顿·奥尔波特一节中有句:“对于以个体积极体验为中心的理论,奥尔波特也是第一批指出其问题的人,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存在焦虑或是其他心理障碍的个体的行为,或是来自于那些被捕捉到的、绝望的老鼠的奇怪举动”——并非说不能理解,而是这种句式显得生硬,缺乏润色,套用相声的话讲,介尼玛没气口啊;
第三,人名及部分术语的翻译不符合习惯。书中介绍“西吉斯蒙德·弗洛伊德”,现在我们则更熟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名,当然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弗洛伊德小时候改名了;还有斯蒂文·平克(斯蒂芬·平克),罗杰·谢帕德(罗杰·谢泼德)等。人名音译必然会出现这类问题,什么森(松)、顿(登)、特(德)、芬(文)、帕(泼)、斯(思)、洛(罗)等都是重灾区。除了广为人知约定俗成的译名外,用这个字还是那个字没有绝对标准(前提是别把“蒋介石”翻成“常凯申”),但译名不统一,会给相关资料查找带来一定不便;在术语上,像乔姆斯基的“通用语法”翻译也没错,不过作为语言学专业出身的人,我更习惯称之为“普遍语法”;
第四,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待商榷。尤其是分号的使用,我和译者(编辑、校对)必须得抬出去一个,要么是我对分号的用法理解出了偏差,要么是他对分号的意义没参悟透,还有一种可能,对原文标点的照搬,使得句式和标点搭配不协调。像盖伊·科尔诺一节中,写:“这种现象可能源于男性本我的竞争性互动;一个男人对他的儿子表示赞赏可能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权力的退让”,此处的分号疑是误用,应为冒号;再如丹尼尔·夏克特一节中提到:“这是由于我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的记忆效果要好于久远的事情;每次回忆事件时(提取记忆),大脑就会对事件进行再加工,从而每次会对记忆产生些微小的影响。”这里的分号用得不知所云,类似的用例还有不少。相对来说,破折号、冒号的使用就比较规范。另外,值得称赞的是本书对“的、地、得”的使用十分准确;
第五,内容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典型如让·皮亚杰一节中,四个发展阶段(即:感知发展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内容,其中把第四个阶段解释为具体运算阶段,与第三个阶段重复,出现明显错误。限于学识和精力有限,我无法考证其他如年份、著作、观点等具体知识点,但在读此书期间,我参阅了一些心理学相关论文,书中所列出的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容,不一定是他最重要或者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可以进行扩展补充。
总体而言,与多年前可选的百科丛书种类较少不同,DK的丛书现在也不是唯一选择,但本书仍然堪称质量上乘。只是心理学涉及的内容浩瀚如海,心理学家浩若繁星,它只是让我们在心理学之海洋中取一瓢饮,在心理学家中摘出了耀眼的星辰,观察到他们在通往星辰大海的研究旅途上的一段行程。
想起上大学时,一天,中文系某副教授在课堂中,倚坐于课桌上,一手拿烟,一脸深沉:“什么心理学,都是骗人的”,我不敢苟同。我想分享乔治·汉弗莱《人类心灵的故事》一书中的一段话:“心理学的难题不在于变态,而在于常态,不在于自然本性有时会失去其特征,而在于它完全迎合其特征。我们人格的难题不在于这些变化有时发生,而在于能否保持统一的、整体的和健康的整合心理……生命,犹如多彩的玻璃穹窿,染花了那永恒的素色的辉煌。轻轻一动,则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
来源:饮冰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