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60大寿放鸟鸟不飞:是祥瑞还是早就设好的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3:24 1

摘要:光绪二十年(1894 年)十月初十,颐和园昆明湖岸边挤满了人。明黄色的幔帐从万寿山垂到湖边,太监们抬着数十个朱红鸟笼、鎏金鱼缸,在鼓乐声中走到慈禧面前 —— 这是她 60 大寿的 “放生” 仪式,按规矩,放鸟得 “雀飞冲天”,放鱼要 “鱼跃龙门”,图个 “福寿

光绪二十年(1894 年)十月初十,颐和园昆明湖岸边挤满了人。明黄色的幔帐从万寿山垂到湖边,太监们抬着数十个朱红鸟笼、鎏金鱼缸,在鼓乐声中走到慈禧面前 —— 这是她 60 大寿的 “放生” 仪式,按规矩,放鸟得 “雀飞冲天”,放鱼要 “鱼跃龙门”,图个 “福寿绵长” 的吉利。

可怪事发生了。

先是太监打开鸟笼,上千只麻雀、鸽子扑棱着翅膀飞出来,却没往远处飞,反而在慈禧头顶盘旋两圈,又落回空笼上,有的甚至直接跳到太监肩膀上;接着放鱼,几百尾金鳞锦鲤被倒进昆明湖,可它们没往湖心游,反倒贴着岸边打转,有的还往石阶上跳,像要 “跳回” 鱼缸里。

现场瞬间安静了,官员们面面相觑,百姓们窃窃私语。还是李莲英反应快,立刻跪倒高呼:“太后圣德通天!鸟鱼都舍不得离开您,这是天降祥瑞啊!” 慈禧被哄得眉开眼笑,赏了李莲英一串东珠手串,可人群里有人偷偷撇嘴 —— 谁都觉得,这 “祥瑞” 来得太蹊跷。

这桩怪事,不是野史瞎编。《清稗类钞・宫闱类》《翁同龢日记》,甚至当时的《申报》都有记载。而背后的 “玄机”,藏着清廷的奢靡、虚伪,还有 1894 年那个特殊年份的血泪。

要懂 “鸟不飞、鱼不走” 的真相,得先看清慈禧 60 大寿的背景 —— 这一年,清廷正处在刀尖上。

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七月,甲午战争已经爆发,日军攻陷朝鲜平壤,北洋水师在黄海与日军对峙,前线急需军费。可慈禧却下令:“生日不能寒酸,要让天下知道大清的体面。”

据《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二日)记载,为办大寿,清廷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 260 万两白银,还从各省搜刮 “寿银”,总数超千万两。颐和园里,从昆明湖到仁寿殿,处处修戏台、挂彩灯,连路边的石头都裹上黄绸;慈禧的寿衣用了 8000 多颗珍珠、200 多块宝石,光绣工就花了半年。

而 “放生” 仪式,是寿宴的重头戏。在古代,“放生” 是皇室 “积德求福” 的象征,尤其 60 大寿这样的整寿,鸟飞鱼游得越远,越显 “功德深厚”。可慈禧偏要 “反着来”—— 她要的不是 “放生”,是 “留生”,要让所有人看到 “连鸟兽都愿留在她身边”,以此证明自己 “天命所归”。

可怎么让鸟不飞、鱼不走?这就得靠内务府的 “暗箱操作” 了。

《清稗类钞・宫闱类》里藏着答案:为了让鸟 “舍不得走”,内务府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 “特训”。

第一步,选鸟。太监们从北京周边的鸟市搜罗了上千只麻雀、鸽子,专挑刚孵化不久、没飞过的幼鸟 —— 这些鸟从小在笼子里长大,根本不知道 “野外” 是什么样。

第二步,驯鸟。内务府找了十多个 “驯鸟人”,每天给鸟喂特制的小米(掺了蜂蜜和少量镇静草药,《清稗类钞》里写 “喂以蜜糜,使鸟懒于远飞”),还故意把鸟笼挂在嘈杂的地方,让鸟习惯人声、鼓乐声 —— 寿宴当天人多嘈杂,鸟不会因为受惊乱飞。

第三步,控环境。放鸟的地点选在颐和园的排云殿广场,周围有万寿山挡住去路,太监们还提前在广场四周拉了细得看不见的蚕丝网(《申报》1894 年 10 月 15 日报道:“广场四围设丝网,高丈余,鸟不得出”)。鸟飞起来看到网,又习惯了笼子里的生活,自然会落回来。

寿宴当天,有个小太监不小心说漏嘴,被李莲英扇了一巴掌。《清稗类钞》里记载,当时有个江苏来的官员,偷偷问身边的太监:“这鸟怎么不飞?” 太监压低声音答:“傻大人,这鸟从生下来就没出过笼,飞出去也活不了,不如回来讨赏。”

放鱼的猫腻,比放鸟更简单,也更荒唐。

昆明湖看着大,其实是个封闭水域,只有一个小闸门连接外界,寿宴前三天,李莲英就让人把闸门关了,还在湖里撒了大量碎馒头、鱼虫 —— 锦鲤早就被喂饱了,根本没必要往远处游。

更关键的是,这些鱼根本不是 “野生鱼”,是内务府从养鱼池里捞来的 “熟鱼”。《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九)里写:“寿宴用鱼,皆从玉泉山鱼池运至,养之昆明湖三日,已惯近人。” 这些锦鲤每天有人投喂,看到人就会凑过来要吃的,倒进湖里后,看到岸边的太监、官员,还以为是来喂它们的,自然会贴着岸边游。

有个民间画师叫沈蓉圃,当时在颐和园画画,他在日记里记了个细节:放鱼后,慈禧让李莲英 “再放些”,李莲英笑着说:“太后放心,这些鱼都是您的‘子民’,不会走的。” 这话看似拍马,其实是大实话 —— 鱼早就被养熟了,走了也活不了。

可当时的百姓不知道这些。有个老人对着湖里的鱼磕头,说:“太后仁慈,连鱼都感念圣恩。” 可没人知道,就在放鱼的同一天,北洋水师的 “致远舰” 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250 多名官兵壮烈牺牲,而他们的军费,正变成颐和园里的彩灯、寿衣上的珍珠。

慈禧不是不知道 “鸟不飞、鱼不走” 是假的,可她需要这场 “祥瑞”。

1894 年,清廷已经千疮百孔:甲午战争节节败退,东北告急;国内百姓因为苛捐杂税(寿银)闹事,各地起义不断;官员们分成 “主战派” 和 “主和派”,互相拆台。慈禧办大寿,搞 “放生祥瑞”,就是想告诉所有人:“我还是大清的掌权者,连鸟兽都服我,你们也得听话。”

寿宴后,官员们纷纷上奏 “贺祥瑞”。有人说 “鸟不飞是太后福寿绵长之兆”,有人说 “鱼不走是大清江山永固之征”,甚至有人提议把这事写进《清史稿》。只有翁同龢在日记里骂:“妖言惑众,自欺欺人!”

可这场 “祥瑞” 没撑多久。寿宴刚过一个月,旅顺失守,日军屠杀中国百姓;年底,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慈禧慌了,赶紧把寿宴剩下的银子拿去当军费,可已经晚了。1895 年,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赔白银 2 亿两。

有人说,慈禧 60 大寿的 “鸟不飞、鱼不走”,其实是清廷灭亡的预兆 —— 鸟飞不出去,是因为被笼子困住;鱼游不走,是因为湖是死的。就像当时的大清,看似庞大,其实早就被封闭、僵化的体制困住,再怎么搞 “祥瑞”,也挡不住灭亡的命运。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