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咳了两声,怎么突然就呼吸衰竭进ICU了?”73岁的王叔患慢阻肺7年,平时靠吸药维持得不错,冬天也记得戴口罩、披围巾,家人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一场普通感冒引发的胸闷气急,短短两天就让他命悬一线,医生直言:“冬季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就是生死关,很多防护误区反而
“就咳了两声,怎么突然就呼吸衰竭进ICU了?”73岁的王叔患慢阻肺7年,平时靠吸药维持得不错,冬天也记得戴口罩、披围巾,家人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一场普通感冒引发的胸闷气急,短短两天就让他命悬一线,医生直言:“冬季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就是生死关,很多防护误区反而会害了人。”
据《中国慢性呼吸疾病蓝皮书》数据显示,冬季慢阻肺相关死亡率比春秋季高出2.3倍,超三分之一的逝者是65岁以上老人。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悲剧大多能避免——只要避开误区,遵守医生强调的4个“冬季保命准则”,就能稳稳护住呼吸。今天就用大白话讲透慢阻肺的冬季防护,从误区拆解到实操方法,帮你和家人守住呼吸安全。
一、先搞懂:慢阻肺为啥一到冬天就“发难”?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单说就是肺部像“老化的破风箱”,气道弹性变差、通气能力下降,平时可能只是轻微咳嗽、气短,可一到冬天,就容易触发急性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冬季成为“高危期”,核心是3个关键因素叠加:
- 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低温会让支气管收缩痉挛,本就狭窄的气道变得更堵,肺活量短期内可能下降10%-30%,呼吸更费力;
- 病毒细菌易滋生:寒冷干燥的环境利于流感病毒、肺炎球菌存活,慢阻肺患者免疫力本就弱,一旦感染,很容易从“轻咳”发展成肺部感染,加重病情;
- 痰液排出困难:冬季室内干燥,痰液会变得黏稠,堵在气道里无法咳出,进一步影响通气,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诱发感染扩散。
更危险的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后果是“不可逆的”。医学研究显示,每一次急性加重,肺功能都会出现“跳崖式下滑”,而且再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死亡风险在30天内会增加约4倍。所以冬季防护,不是“多穿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要针对性规避风险。
二、这些冬季防护误区,很多人一直在踩!
误区1:戴口罩就行,随便选一个都能防
错!很多慢阻肺患者冬天戴普通棉布口罩、一次性口罩,不仅没效果,还可能加重呼吸负担。棉布口罩过滤不了冷空气和颗粒物,一次性口罩透气性差,长期戴会导致缺氧;还有人戴口罩时留着缝隙,冷空气从缝隙钻进气道,反而刺激支气管收缩。
误区2:症状缓解就停药,吸药太麻烦
错!这是最致命的误区。慢阻肺患者常用的吸入型药物(如ICS+LABA组合),核心作用是维持气道通畅、预防急性加重,不是“症状消失就不用吃”。冬季气道更敏感,擅自停药会让气道失去保护,一旦遇到刺激,就容易引发急性加重,之前的调理全白费。
误区3:天冷不出门,闭门不出最安全
错!长期待在密闭室内,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浓度会升高,反而增加感染风险;而且缺乏活动会导致呼吸肌功能下降,痰液更难排出,形成“不动更虚、越虚越容易发病”的恶性循环。
误区4:保暖只靠多穿衣,裹得越厚越好
错!穿衣过多会导致出汗,一出门冷热交替反而容易感冒;更关键的是,很多人忽略了“肺部预热”——突然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户外,冷空气直接冲进气道,比穿衣少更伤肺。
三、医生力荐的4个冬季保命准则,照做就护肺
1. 戴对口罩:选对类型+贴紧面部,守住“入肺第一关”
口罩不是“装饰”,是慢阻肺患者冬季的“第一道防线”,关键要做到“选对+戴对”:
- 选对类型:优先选三层外科口罩或医用N95口罩,能有效过滤冷空气、颗粒物和病菌;避免用棉布口罩、海绵口罩,过滤效果差还影响通气;
- 戴对方法:口罩要紧贴面部,鼻翼两侧压实,不留缝隙,防止冷空气从缝隙钻入;外出时间长的话,每2-3小时更换一次,避免口罩潮湿后滋生细菌;
- 特殊情况:如果患者本身有严重缺氧,戴N95口罩可能加重呼吸负担,建议咨询医生,选择透气性更好的防护口罩,或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吸氧设备。
2. 规律吸药:停药=玩命,正确操作还能减少副作用
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冬季吸药不是“可选”,是“必须”,还要做到“不擅自停+正确用”:
- 绝不擅自停药:哪怕咳嗽、气短症状缓解,也不能停吸药物,冬季更要坚持规律用药,维持气道通畅;如果觉得药物效果不好,要及时咨询医生调整,不能自己换药或加量;
- 正确吸药步骤:吸药前用温开水漱口,清除口腔残留分泌物;吸药时要深吸气,让药物充分到达气道;吸药后再次漱口,然后吐出漱口水,避免药物残留刺激口腔黏膜,引发口腔溃疡、声音嘶哑等副作用。
3. 科学保暖:先“预热”再出门,室内温湿度要达标
保暖的核心是“避免冷热骤变”和“保护气道”,不是“裹得越厚越好”:
- 出门前“预热”:早晨起床后,先在室内活动10分钟,让身体适应温度;出门前喝一杯温温水或热姜茶,给气道“预热”,减少冷空气刺激;
- 室内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控制在40%-60%,干燥时用加湿器(建议加纯净水,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避免长时间开空调或暖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 穿衣技巧:选择轻便、保暖、透气的衣物,比如羽绒服、羊毛衫,避免穿厚重不透气的衣服导致出汗;外出时戴围巾,护住颈部和口鼻,进一步减少冷空气刺激。
4. 及时打疫苗:防感染是“底线”,高危人群必打
冬季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头号元凶”,而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 必打疫苗: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如果没接种过新冠疫苗加强针,也建议接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即使感染,也能减轻病程和严重程度;
- 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人、慢阻肺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是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越早接种越好;
- 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和用药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接种后留观30分钟,无异常再离开。
四、冬季日常养护:3件小事,帮肺“减负”
除了以上4个核心准则,日常做好3件小事,能进一步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1. 合理活动:别久坐,温和运动更护肺
- 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扩胸运动、深呼吸,促进痰液排出;
- 选择温和运动:每周进行3-4次温和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走、太极拳、呼吸操,每次30分钟左右,以不感到气短、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以免加重呼吸负担。
2. 清淡饮食:润肺化痰,避免刺激
- 多吃润肺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白萝卜等,帮助稀释痰液;每天保证喝1500-2000毫升温水,湿润气道,让痰液更容易咳出;
- 避免刺激食物:少吃辛辣、油腻、过咸的食物,比如辣椒、油炸食品、咸菜,这些食物会刺激气道,加重咳嗽和痰多;戒烟戒酒,二手烟、三手烟也要严格避开。
3. 监测病情:出现这些信号,立即就医
冬季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以下“急性加重前兆”,别拖延,立即去医院呼吸内科就诊:
- 咳嗽、咳痰增多,痰液从白色变为黄色、绿色,或痰液变得黏稠;
- 气短、胸闷加重,活动能力下降,比如之前能慢走30分钟,现在走10分钟就喘不上气;
- 出现紫绀(嘴唇、指甲发紫)、心慌、夜间憋醒,或意识模糊、精神不振;
- 发烧,体温超过38.5℃。
五、特殊人群注意:65岁以上+重度慢阻肺,这样额外防护
-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菜市场,必要时佩戴N95口罩,缩短停留时间;
- 家人如果感冒、咳嗽,要与患者保持距离,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 在家可备家用制氧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氧疗,改善缺氧状态;
- 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让医生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不要自己盲目调整。
慢阻肺不是“老年咳”,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冬季就是管理的“关键窗口期”。保护慢阻肺患者的肺,就像照顾一个“玻璃气球”,需要细心、科学的防护,不能有半点马虎。
记住:戴对口罩、规律吸药、科学保暖、及时打疫苗,这4个准则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守住呼吸自由。从今天开始,把这些防护要点落实到生活中,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添一份保障。#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百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