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的“形式大于内容”套路有多坑?正在坑孩子的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6:00 1

摘要:我上周去吃家网红川菜馆,门脸儿挂着“现炒浇头,每日新鲜”,结果鱼香肉丝入口是熟悉的预制菜味儿——跟楼下便利店买的一模一样。喊来服务员理论,人家理直气壮:“我们的流程符合标准,‘现炒’是指把预制菜加热。”合着“现炒”是文字游戏,问题没解决,先把“定义”掰歪了。

我上周去吃家网红川菜馆,门脸儿挂着“现炒浇头,每日新鲜”,结果鱼香肉丝入口是熟悉的预制菜味儿——跟楼下便利店买的一模一样。喊来服务员理论,人家理直气壮:“我们的流程符合标准,‘现炒’是指把预制菜加热。”合着“现炒”是文字游戏,问题没解决,先把“定义”掰歪了。

无独有偶,表哥的车最近老有异响,4S店检查半小时说“符合出厂标准”。表哥指着发动机说“那响声跟拖拉机似的”,师傅回:“机械声正常,开久了都这样。”最后表哥自己拆开,发现是排气管松了——紧两下就好的事儿,偏要拿“标准”当挡箭牌。

这种“用形式掩盖内容、用诡辩回避问题”的操作,教培行业里更常见,甚至更隐蔽。

那些“形式化”的教培套路,比你想得更离谱

我朋友家孩子上的奥数班,去年拿了区奖,全家高兴得摆了桌。后来跟孩子聊天才知道:比赛前两周,老师偷偷给了原题,说“这是押题训练,别告诉别人”。孩子问“算作弊吗”,老师说“为了你拿奖,让家长觉得我们教得好”。奖是拿了,可孩子连解题思路都没摸透——遇到新题还是一脸懵。

还有个妈妈在家长群问:“孩子报了三个月英语班,怎么还不会说完整句子?”没等老师回答,管理员直接把她移出去,理由是“传播负面情绪”。找机构要说法,负责人说:“我们的课程是国际认证的,孩子不会说,是在家没复习。”问题没解决,提问题的人先被“解决”了。

这些事儿听着离谱,却真实发生在很多家庭里——教培机构的“形式”,早就盖过了“内容”本身

管理者的算盘:不是“教孩子”,是“赚家长的钱”

教培机构的管理者,脑子转的从不是“怎么让孩子学好”,而是“怎么让家长继续掏钱”。

就说招聘吧,我做老师的朋友去某大型机构面试,面试官第一个问题是:“你最多一次卖过多少节课?”朋友说“我擅长讲数学”,面试官摇头:“我们要的是能和家长沟通的老师——会卖课比会讲课重要。”最后录取的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因为她面试时说:“我能说服家长报全年班,就说‘现在报省500块,还送复习课’。”

磨课更扯。朋友在机构当语文老师,每周要磨两次课——不是磨《背影》怎么讲透父爱,而是磨“每十分钟必须让孩子举一次手”“每十五分钟要做个小游戏”。教研组长说:“家长要看的是‘课堂活跃’,你讲朱自清生平,孩子会犯困,家长看到会觉得你教得不好。”

培训呢?不是教怎么备课,是教“应对家长质疑的话术”。比如家长说“孩子没进步”,老师要回答:“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注重底层能力培养。”——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没法给你看具体进步,但你得相信我。”

家校互动的“模板化”:你收到的“反馈”,可能是复制粘贴的

很多机构的家校互动,全是“形式主义”的空壳子。

比如每周发的“课堂表现”:“今天小明积极发言了”“小红作业完成得好”——全是模板。你问“小明具体发言了什么”“小红作业哪里好”,老师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开家长会更绝,讲的都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多完善”“老师多专业”,但拿不出具体进步数据——要么说“进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数据衡量”,要么拿出假数据:“孩子阅读量提高50%”——其实统计了孩子读的漫画书。

我邻居家孩子的机构更“聪明”:每次考试用自己出的题——比学校简单十倍。比如学校考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机构考二次函数定义。孩子考了95分,家长一看“这钱花得值”,殊不知孩子连最基础的解题步骤都没掌握。

教学效果“难量化”,成了最好用的“甩锅工具”

最坑的是,教学效果本身就难量化——比如语文的阅读理解、作文立意,进步是潜移默化的。但有些机构把这当成了“甩锅利器”。

比如家长说“孩子作文还是写不好”,老师说:“现在没效果,上了初中就知道了。”等孩子上初中,作文还是差,机构又说:“是初中老师教得不好。”再比如数学,机构说“我们的孩子平均分提高20分”,但题目是自己出的——比学校简单,分数能不高吗?

这种“模糊化”的话术,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孩子没进步,是“时间没到”;孩子没学会,是“在家没复习”;机构没效果,是“你不懂教育规律”

教育不是生意,别用“形式”消耗孩子的未来

我不是说所有教培机构都这样,但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利益轻本质”的现象,太普遍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让孩子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但现在有些机构,把教育当成了“卖产品”——产品是“课程”,客户是“家长”,孩子成了“产品使用者”。只要家长觉得“形式好”,不管孩子有没有学到真东西。

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比餐饮的预制菜、车企的异响更隐蔽:餐饮不好吃,你下次不去;车有问题,你可以换;但教培的伤害是孩子的时间——一旦浪费,再也找不回来

孩子上了三年奥数班,没学会解题思路,初中数学跟不上;上了两年英语班,不会说句子,高中英语拖后腿——这些账,算谁的?

最后想对教培管理者说句话

当你们用“形式”掩盖“内容”时,伤害的是孩子的未来;当你们用“诡辩”回避“问题”时,失去的是家长的信任;当你们把教育当成生意时,丢掉的是教育的初心。

教育不是靠“话术”和“流程”撑起来的,它需要真材实料的内容,需要用心负责的老师,需要对孩子成长的敬畏。

来源:三号教育

相关推荐